
【關稅戰/中國/美國/會談】中美經貿高層會談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今天(12日)下午宣布,中國和美國在4月2日互相加徵的全部關稅暫停90日,並大幅互降關稅。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歡迎中美就關稅達成協議,認為港商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但香港仍要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分散市場風險。
林健鋒:商家未來兩三個月可趕貨應付聖誕訂單
林健鋒表示,自美國挑起關稅戰以來,對本港製造業及出口業帶來衝擊,由於入口商落單後遲遲不肯落貨,導致大批貨品囤積,不少受牽連港商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如今中美大幅互降關稅,港商在未來兩、三個月可繼續趕貨應付聖誕旺季訂單,市場各方均樂見其成,並希望關稅盡快恢復到貿易戰前水平。

但林健鋒指,經過關稅戰一役,不少港商對美國貿易取態抱有戒心,因此會繼續拓展新市場和升級轉型,減少對美國市場依賴,不會掉以輕心。他期望政府和銀行繼續推出政策支援中小企,如鼓勵中小企拓展電商業務、由銀行推出具彈性的借貸計劃等。
中美互降關稅 中總:為市場提供喘息空間
就中美互降關稅,香港中華總商會表示歡迎,認為有助兩國經貿逐步重回正軌,對本港企業以至經濟前景有著正面影響。全國政協常委、中總會長蔡冠深指出,美國是香港重要貿易夥伴之一,香港也是美國第27大貿易夥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過去10年達2,715億美元,這均說明香港和美國之間有着緊密的經濟互動。中美雙方調整關稅後,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下調至30%,而中國對美國貨品的關稅則下調至10%,此舉有助緩和當前緊張的經貿局勢,為市場帶來喘息空間。
中總期望特區政府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繼續支援本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完善本港經貿和營商環境,促進工商企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國際合作,開拓多元化市場,繼續發展金融服務、資產管理業務及數字資產創新,致力吸引企業及人才,為香港未來開拓發展新機遇。
許楨:預視中美經貿關係有機會進入平穩階段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表示,中美兩國仍是本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形容協議既惠及本港轉口貿易,與從事中美貿易的港商,更預視中美經貿關係乃至環球政經秩序有機會進入平穩階段,有助改善本港中期投資氣氛,「不排除可令部分美國資金重投本港實體或金融投資,間接對本港市道及消費打一記強心針。」不過他指,美國對華商品仍有30%關稅,或影響部分毛利較低產品出口至美國,冀兩國透過協議建立穩妥、透明的溝通機制,於未來探討進一步降低關稅。
被問到本港將來如何應對關稅戰風險,許楨指,本港實施普通法及聯繫匯率,法制及金融體系與美英高度融合,應調整與美英關係,以鞏固金融尤其銀行業,「中美兩國越有矛盾,香港更應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幫助內地聯繫美英,起溝通、緩和及幫助彼此理解的作用。」他又指,本港坐擁多間世界著名學府,加上東北亞將進入人口老化高峰,本港應在新界東北、西北等新發展區發展教育、醫療安老等產業,「以人才拉動高端服務業,可令本港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上升,從而以消費帶動整個經濟體發展。」
麥萃才: 分散市場及風險是本港未來出路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協議讓從事對美貿易的港商「起碼有生意做」,料有大量本港及内地商品會趁90日暫緩期出口至美國,滿足當地年尾感恩節及聖誕節的消費需求,從而使本港第二季出口數字或較預期理想,「香港及國内出口商會盡量出貨,美國進口商則盡量入貨。大家都覺得特朗普五時花六時變,趁政策未變之前快快出貨較穩妥。」
港府早前宣布推七招應對美加徵關稅,包括擴大香港經貿「朋友圈」,如東盟、中東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麥萃才指,美國已三番四次限制中國貨品出口,分散市場及風險是本港未來出路,相信這些策略不會因關稅暫緩更改,「難料中美兩國將來會否有進一步磨擦,香港作為磨心兩邊不討好。」
郭志華: 協議有助降低關稅不明朗性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表示,協議有助降低關稅不明朗性,讓中小企有所預算,較易與買家達成協議,「大家可望著30%關稅,與買家做決策,訂單上較易達成協議。」他提醒,出貨需求下,或出現「爭船期」情況,提醒業界應提前準備,港府亦可在出現問題時,在運輸方面盡量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