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詩蓓效應,身邊多了很多朋友讓子女加入游泳世界,不只是學游泳,而是游泳訓練,俗稱「操水」。我自小學五年級開始加入操水行列,深明操水的好處,現在自身擁有的體魄,很大原因就是當年種下的基礎,這的確要感激陳老太當年很隨意地挑選這項體育訓練。隨意,是因為她不認識,後來更有點後悔,原來操水最花的,就是時間!
當年在香港操水,主要在灣仔訓練池,冬天則在摩理臣山游泳池,每星期三次,每次三小時。下午四時放學,五時準時開始:「先來八百米自由式熱身。」就是教練的第一句,游得馬虎一點,教練便會執起浮板飛過去,百發百中。三個小時永遠看不見汗水,只剩下疲累的身軀,回到家已是九時,獨自匆忙吃過晚飯,才開始練琴,晚上十一時做功課溫習。所以媽媽後悔是有原因,但其實是時間分配、堅持不放棄訓練的開端。
中六留學加拿大,在沒人強逼下仍選擇了繼續學琴、繼續操水。同樣是一星期三次、每次三小時,但卻發生在上午五時至八時。起床一刻最痛苦,冬天更甚,因為日短夜長,上午十時才天亮,上午四時半出門,還要步行兩公里往泳池,腦海滿是:「我為何要作賤自己!」堅持得到,有原因的:每次訓練完,洗澡後步出泳池的一刻,那種舒暢,會上癮的!腦海充斥著:「好彩有游,唔游就真係作賤自己!」其後課室上課,我必定是最醒神,食欲亦大增、睡得好。
到了今天,生活習慣亦由自己主宰,我仍選擇每天早上游泳,就是要好好利用這份上癮,來延續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到的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