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沿岸大地震 恐致地皮永久下沉

學者關注從北加州到加拿大卑詩省太平洋沿岸的卡斯卡迪亞俯衝帶斷層影響。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刊

卡斯卡迪亞俯衝帶(Cascadia Subduction Zone)是從北加州到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離岸的主要斷層,最為人所知的是它使海岸面臨大地震和海嘯的危險,而一項新的研究敲響另一個警鐘:斷層上的大地震可能導致沿岸土地永久下沉,增加長期遭受洪水侵襲的風險。

該份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刊》,研究作者指出,如果今天發生這樣的地震,可能會對華盛頓州南部和北加州亨波爾特灣(Humboldt Bay)之間的沿岸地區造成半呎到6呎的下陷,令其洪水風險增加一倍。他們認為,聯邦、州及當地政府應將此風險與其他影響洪泛區圖及防洪準備工作的因素一併考量,例如海平面上升及海嘯等。

《三藩市紀事報》報道,研究作者之一、維珍尼亞理工學院地質科學助理教授杜拉(Tina Dura)表示:「如果這些沿海社區的河口下降2公尺即6呎,就會改變經歷水災的頻率。」

沿岸可能受影響的地區包括機場、主要高速公路、廢水處理設施及住宅。大地震造成的下沉將增加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洪水風險。由於地殼活動正在造成亨波爾特灣地區下沉,當地預計受到特別嚴重的衝擊。

卡斯卡迪亞俯衝帶可能回發生巨型地震,海水移動便會引起海嘯。

杜拉解釋說,這種運動也會造成水域沿岸陸地突然下降,增加洪泛區的面積。雖然海嘯也可能同時發生,但相較於地震造成的地陷,其影響相對較短。她說:「(地陷)這種改變將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該項研究探討了卡斯卡地亞俯衝帶發生7.7到9.2級大地震後的潛在下沉。杜拉表示,透過古地震學研究,科學家們知道這類地震通常每450至500年沿斷層發生一次,但有些相隔時間只有200至300年。

在該斷層上,最近一次大地震發生於1700根據埋藏在泥炭中的植物材料碳定年代等證據,

當時該地區的低窪濕地突然下陷達6呎,並可能在日本引起海嘯。

杜拉稱,該地區的地震可能會帶來類似2011年日本海嘯或2004年蘇門答臘海嘯那樣大的海嘯。本報訊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