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日畀人呃咗未?」鑑於近年本港詐騙案數字持續上升,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星島新聞集團聯同警方進行「港人防騙意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成受訪市民曾遇懷疑騙案,當中以電話騙案最嚴重,更有3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或親友曾墮入騙徒陷阱。警方指出,騙徒緊貼市場及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所以任何人士不論學歷、性別及職業,都可能成為騙案受害人。
今次調查是以網上問卷形式於《星島頭條App》及《星島頭條》網站進行,總參與人數超過1萬,反應相當踴躍。結果顯示,有逾9成受訪市民表示在過去一個月曾遇懷疑騙案;被問到「你最常接觸到的懷疑騙案類型?」以詐騙電話最多,達39%;其次是詐騙電郵,佔23%;之後是網上購物騙案,佔10%。
在騙徒水銀瀉地式攻擊下,43%受訪市民在過去一個月遇到懷疑騙案6次或以上,當中一成人更多達20次或以上。78%受訪市民表示,當收到陌生人的可疑訊息時,已洞悉對方可能是騙徒;一成人指在使用警方「防騙視伏APP」後得悉;8%要到騙徒要求轉賬時才醒覺。
另外有32%受訪市民表示,自己或親友曾墮騙案,當中逾八成損失10萬元或以下,1.6%損失100萬元以上。
相關閱讀:墮「高回報」網上投資騙案向家人借80萬 騙徒先派甜頭再割「肥羊」
逾半高學歷高收入人士 自己或親友曾被騙
調查又發現,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歷、月入3萬元或以上的受訪市民中,逾半表示自己或親友曾被騙。事實上,根據警方資料,不少騙案受害人均擁有高學歷,當中除了專業人士,更有大學教授。今年7月,一名74歲會計師,收到聲稱內地電訊職員來電,指他涉及一宗內地刑事案,其後電話被轉駁至假扮公安的騙徒,要求他提供銀行戶口資料及登入密碼,結果慘被盜走多達1600萬元。
《星島申訴王》採訪隊亦走到街頭,面對面了解市民曾經遇到的騙案種類及應對方法。市民Kat曾墮入「旅遊優惠」陷阱,「當時收到一個陌生人來電,表示其公司因為新開張搞宣傳,特設限時大額旅遊優惠,結果先後兩次按其指示,把合共60萬元預繳到一個銀行戶口,之後對方便失去聯絡,我亦無法找到有關的旅遊公司,至此始知受騙,只好報警求助。」
另一市民楊小姐透露,其外祖母早前險遭電騙,「對方訛稱我們有位親戚在內地被拘禁,要求拿錢去贖人,外祖母深信不疑,準備攜款到羅湖,幸好家人及時發現,得保不失。」
警方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詐騙案多達19,897宗,較去年同期上升6.2%,損失金額44.8億元,當中62.3%涉及網上騙案。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透露,本港近期最常見的三類騙案,分別是網上購物、網上投資及假冒客服。其中涉及網上購物騙案的損失金額,於今年上半年錄得明顯升幅,騙徒會假扮成賣家,利用高稀缺性貨品吸客,在收取貨款後即銷聲匿跡。警方今年初亦發現有騙徒不惜工本,付上龐大費用將假冒Pizza店網站在Google置頂,令市民信以為真作出訂購。
不論職業學歷 每個人都可能受害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表示,從世界各地的數據顯示,基本上每一個人,不論年齡、性別、職業、學歷,都可以成為騙案受害人,因騙徒投放很多資源及心機去設計故事,會緊貼不同時代的脈搏,如疫情時會假扮衞生署職員等。他特別提醒,騙徒很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因此很多高學歷人士都會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