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與巴以戰爭:美國大學生為何同情巴勒斯坦?(上)

劉燕婷 中國

美國校園的反戰示威進入新高潮。 儘管各校有的是強力手段、警力奧援,能在「打擊反猶太主義」的大旗下驅散人群,卻依舊無法阻擋學生的前僕後繼。

這種場景畫面,讓人想到1960年代的反越示威。 當然,當年的規模遠勝今日,兩場衝突的背景脈絡也不甚相同,但毫無疑問,大學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比較兩波運動的源起,當時的大學生之所以踴躍反戰,除了越戰本身的媒體形象極度糟糕、戰事膠著多年、徵兵波及年輕人外,很大程度上也與民權運動、新左派思潮、甚至是「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所催生的嬉皮(Hippie)風尚有關。

換句話說,對當年的大學生來說,反戰實踐既有個人意志,也不能脫離某些時代背景的統治。時隔60年,美國這次的校園反戰示威也是同樣道理。

學生的憤怒早有跡象

首先,校方、猶太團體對學生們的「反猶太」批評當然言過其實,不過觀察戰前民調數據也能發現,這代大學生與前人相比,確實是對以色列「相對沒有好感」的一代。

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2年7月公佈的「美國人對以色列觀感」調查為例:55%的美國人對以色列持正面觀感,41%的美國人持負面觀感,整體看來正面略多,但如果細究各年齡層,就會發現不同世代的差異相當明顯。

首先是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大致對應了調查中的「65歲以上」區間,對以色列的好感高達69%,是各區間最高,反感也只有29% ;再來是X世代(1965-1979年出生),其大致對應了調查中的「50歲-64歲」區間,對以色列的好感依然有60%,反感則來到36%;接著是千禧世代 (1980-1996年出生),這代人大致對應調查中的「30歲-49歲區間」,對以色列的好感降到49%,反感則上升到47%;最後是Z世代(1997-2012年 出生),其大致對應調查中的「18歲-29歲」區間,對以色列的好感只有41%,反感則創下56%新高。整體來說,在這次加沙戰爭爆發前,美國家庭早就存在關於以巴衝突的代溝,尤其是正在讀大學的Z世代,明顯與其父母的X世代嚴重分歧,前者對以色列的反感、 對美國政府偏袒以色列的不滿,都創下歷代最高。轉自《觀察者網》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