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磚頭」能致富的錯覺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許多人以為房地產天然保值,認為購買房屋就等於資產穩定。然而,這種認知是一種錯覺。

房價表現受多重因素影響:地段、供求、市場週期、政策環境,均會左右房產價值。香港樓價過去十年急升,讓人誤以為房子必定增值,但這只是特定環境下的結果。在其他城市或地區,房產可能長期停滯甚至下跌。依靠「磚頭保值」的心理,容易忽視潛在風險。

房產流動性有限。股票和基金可隨時買賣,而房地產交易則需數月完成。市場低迷時,房屋可能難以快速出售,急需資金時無法變現,這是房產的重要限制。

持有成本亦不可忽略。房貸利息、地稅、物業管理費及維修費用,每年累積支出可能超過房價增幅,實際上資產未必保值,甚至可能負增值。許多投資者只關注購買價與未來售價,忽略長期支出,形成保值錯覺。

心理因素加深錯覺。房產的實體感提供安全感,讓人誤以為握著磚頭就握著財富,低估市場風險。房價受宏觀經濟、利率、政策調控及金融市場波動影響,高杠桿者尤其易受損。

理解房產投資須分清心理保值與財務保值。心理保值是持有房子的安全感;財務保值則要求資產增值或至少抵消成本與通脹。過度依賴心理保值,容易形成「磚頭永遠保值」的錯覺。

自住與投資房的目的不同。自住房主要滿足居住需求,價值增減非首要考量,心理安全感和生活便利才是核心。即使房價下跌,居住者仍能使用房屋,不必急於變現。投資房則以資本增值或租金收益為目標,需考慮流動性、持有成本及市場風險。

自住房重在生活品質,投資房重在收益與成本。將兩者混為一談,容易形成「磚頭自動保值」的錯覺,忽略現實投資風險。理性投資應建立在對市場、成本與風險的全面理解之上,而非單靠心理安全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