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巡迴最受矚目的文化科技盛事之一——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A Chip Odyssey)於11月11日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盛大登場。當天波士頓已降至攝氏零下1度低溫,但冬夜的寒意絲毫抵擋不住新英格蘭地區觀眾的熱情。
期待已久的留學生、科技界人士與僑界朋友,在MIT史塔塔(Stata)中心共同擠滿會場。這場北美巡演壓軸場不僅象徵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也讓波士頓——這座孕育無數台灣科技人才的城市,再次見證晶片故事的力量。
MIT與台灣半導體的深刻連結
此次選在MIT放映,更具歷史與文化意義。MIT長期以來是台灣科技人才的搖籃,包括許多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推手都曾在此求學或研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博士當年便曾在波士頓地區留學、求職與生活,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學士與碩士學位,奠定其之後在工程領域的堅實基礎。多年後,這段MIT與台灣科技的緣分更延伸至象徵性的「台積電大廳」(TSMC Lobby),座落於本次映演地點:造型獨特的史塔塔中心的一樓,成為MIT內一個紀念台灣半導體貢獻的重要象徵。
因此,《造山者》在MIT的放映,不僅是文化展示,更像是一場跨越50年的科技接力:從張忠謀的留學時光,到今日新世代在美國學府的求學夢,從晶片草創的艱難,到今日台灣在世界科技版圖上的關鍵角色。
在映後座談會中,導演蕭菊貞毫不保留地分享六年拍攝過程的心路歷程。她受到第一代工程師「為國而做」的精神感動,決心記錄這群用信念與意志力推動台灣半導體奇蹟的先行者。她說:「他們不只是在做技術,他們是在和世界的差距賽跑,更是在和命運賽跑。」
製片人蔣顯斌補充,製作團隊訪談了超過80位產業先驅,但隨著時間流逝,有些受訪者已無法親眼看到成片。他感嘆:「這幾乎是一場與時間拔河的任務,因此更必須把珍貴的故事完整留存。」
另一位製片人陳添順指出,《造山者》的價值不只是歷史紀錄,更是精神傳承。他說:「今日台灣的成果,建立在前輩們長年的努力、不眠不休與堅韌上。我們希望把這份精神傳給下一代。」
台灣票房熱潮延燒海外
《造山者》在台灣上映以來持續締造紀錄:舉辦超過七百場包場、票房突破百萬美金,進入台灣紀錄片影史前五名。為因應國際高度關注,片方宣布從2025年秋季起正式啟動全球巡迴,行程包含美國及歐洲的重要城市。
北美部分因邀約踴躍,巡演從美國西岸一路跨至東岸,行經鳳凰城、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再到此次壓軸的波士頓,最終還將前往歐洲荷蘭。主創團隊在兩週內將參與近20場特映與多場交流,密集程度堪稱「文化台灣隊」出征。
蕭菊貞導演笑說:「這趟巡演是我們非常慎重看待的文化交流任務,希望世界能透過晶片,看見台灣價值。」蔣顯斌則從國際情勢談起:「在全球局勢劇烈變動的時刻,《造山者》不只是產業故事,更是一場關於集體、信念與未來的對話。希望能激盪不同文化的共鳴。」
跨界主辦單位共襄盛舉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在海外延續
此次巡演由北美多個領域共同合作,包括斯坦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哥倫比亞、MIT等大學,玉山科技協會、台美商會、僑界組織與科技社團等。身為科技背景的製片人,陳添順也深有感觸:「半導體與文化看似兩個世界,但《造山者》讓技術與人文找到了交集。希望海外科技界也能看見技術背後那股踏實、堅韌與團隊合作的力量。」
一場跨文化的科技對話
《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以超過五年的田野、超過八十位受訪者的真實聲音,記錄了台灣半導體從無到有的歷程。它不僅回望歷史,也映照今日的挑戰,更向世界提出關於未來的重要提問。
本片目前已正式開放全球各界申請公播,期盼更多學術機構、科技企業與文化組織加入,讓這段屬於台灣、也屬於世界的科技奮鬥史,在更多城市持續發光。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紀錄片《造山者》導演蕭菊貞(中)。
映後座談會現場。
張忠謀回母校MIT分享他的求學經歷。 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