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粵港澳共同承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進行得如火如荼,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前日到訪啟德主場館,觀看七欖賽事,形容大灣區擁有很多世界級運動設施,具備申辦奧運的一切條件。「香港申辦奧運」,以往聽起來是天方夜譚,但今次全運會成功舉行,反映大灣區城市處理大型賽事能力及協同效應,申辦2036年奧運似乎不是一場夢。
下屆奧運在2028年美國洛杉磯上演,2032年則由澳洲布里斯班主辦,2036年預計重返亞洲地區舉行,目前印尼、南韓等國表明有意申辦。其實兩年前已有智庫組織提倡香港聯同大灣區城市申辦奧運,認為毋須額外投資基建,申奧財務利益有望逾300億港元。
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今年7月接受《星島》訪問時表示,申辦奧運屬國家行為,辦賽亦「可勝不可敗」,並非「輕輕講吓」,同時須審慎評估公共財政、資源等。對於巴赫指灣區有條件申奧,局方口徑不變,強調申辦奧運屬國家行為,辦賽不容有失,現階段專注辦好全運會,並視乎全運會經驗檢視舉辦大賽能力,「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有良好溝通。」
有建制中人指,申辦奧運要配合國家政策,並非香港單方面的意願可成事,若以大灣區名義聯合申辦,比單一城市主辦的複雜程度呈幾何級數上升,包括出入境政策、安檢、物資通關,以至法律與體育爭議、核心賽事分配、成本及經濟利益攤分等,這些細節都要詳細研究。



歷屆奧運主辦國大多蝕本收場,去年巴黎奧運罕有賺錢,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擅用現有資源,95%比賽場地為現有場館或結合城市地標,港人最深刻的莫過於「劍神」張家朗在巴黎大皇宮奪金;在艾菲爾鐵塔下搭建臨時的沙灘排球場,也被譽為奧運最美賽場。
今年全運會涵蓋57個競賽及群眾項目,分布廣東省、香港及澳門逾80個場館,意味大灣區已具備基礎體育措施,特別是啟德體育園落成啟用,毋須再大興土木起新場地;而興建臨時場館再拆卸,也減低「白象」工程出現的機會。
不過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認為,奧運收益非想像中巨大,有能力、有意願申辦的國家越來越少,令國際奧委會非常頭痛。他指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日俱增,與2008年北京奧運情況有所不同,現時毋須靠奧運彰顯國力。他又指,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速度不算快,未來須集中搞經濟建設及融合,花力氣申奧可能會轉移了焦點。
從好處看,他認為大灣區申奧可提升灣區影響力,強化香港國際地位、帶動招商引資等,但舉辦奧運牽涉大量公帑及資源,香港近年亦陷入財赤,須謹慎考慮。
有議員同意先檢討全運會經驗,再從長計議,始終奧運涉及全球,複雜性高很多,例如大灣區奧運以哪一地方為中心、選手村位置、人員流動等,背後需要國家級戰略和高層次協調。對於大灣區申奧建議,政府近日主辦的立法會選舉論壇,不妨考慮設為指定問題,讓未來「治港者」辯論一番。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