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市中心聚數百人抗議特朗普政府

7月17日下午,數百人聚集在市中心戴利廣場,數百名抗議者舉行示威,抗議特朗普總統及其政府的政策,這是全國性「善意的麻煩繼續存在」( Good Trouble Lives On )集會的一部分,他們譴責削減社會服務、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以及限制公民的自由。

當天的下午4點30分左右,約60名示威者離開聯邦廣場,高喊「特朗普必須下台」的口號,沿著迪爾伯恩街遊行,半小時後加入戴利廣場的主要示威人群。此一系列譴責特朗普政府議程的全國性抗議活動以已故美國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民主黨,已於2020年離世)創造的術語命名。作為一名民權活動家,劉易斯還參與了1961年的「自由乘車運動」(Freedom Rides),該運動旨在結束南方的種族隔離。

7月17日是劉易斯逝世五週年紀念日。主辦單位計劃在維帕爾市和高地公園市( Naperville and Highland Park )等郊區舉行大約20場「善意的麻煩」集會。根據「善意的麻煩永存」網站報導,全美各地舉行了1000多場類似的抗議活動。

當天,下午參加集會的有傑西傑克森牧師(Rev. Jesse Jackson Sr),芝加哥市長布蘭登約翰遜和芝加哥教師工會主席史泰西戴維斯蓋茲(Stacy Davis Gates)。芝市長約翰遜在人群中喊話,他稱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的美國正在「令人震驚地迅速陷入威權主義」,但他發誓芝加哥將予以反擊。

他還重申,芝加哥不會與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合作的承諾。 約翰遜市長表示有時必須向前邁進,即使困難重重,即使風險真實存在。 他稱現在是時候了,今天下午,芝加哥將追隨『善意的麻煩』的腳步。這些善意的麻煩將在這個國家樹立信心,讓人們相信,人人享有自由和正義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抗議者舉著寫有「推翻特朗普」和「異議是愛國」的標語, 甚至有示威者舉著寫有「白痴在統治美國」的標語,這是對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的戲仿。示威群眾中有人希望這次抗議能激勵更多Z世代採取公民行動來反對政府。

大家團結起來就會更強大

示威者表示特朗普政府在美國人民中製造分裂的行為,他們認為如果有人密謀反對你們,社區就至關重要,大家團結起來就會更強大。

全國教育協會主席貝基·普林格爾(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President Becky Pringle)談到了反對聯邦政府對多元化倡議的限制以及政府「對移民家庭的恐嚇」,她稱必須、也一定會阻止那些刻意犧牲多數人共同利益的結構性不平等。

其中一名示威者是來自佛蒙特州(Montpelier, Vermont)的神論牧師瓊·哈維爾表示,她自特朗普就職以來,她參加了多次抗議活動。她認為,削減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DMA)的經費並增加ICE的資金尤其令人擔憂。她指出在她所在的佛蒙特州社區,許多人在遭遇嚴重洪災後依賴緊急資金,她也反對ICE剝奪移民的正當程序。她表示這樣的活動很重要,它表明我們可以跨越不同的社區、解決不同的問題,團結起來,總而言之,人民想要的是得到照顧,社會的民主蓬勃發展。

不少參與「善意的麻煩」抗議活動,主要是是因為特朗普政府削減政府計畫並更換公務員,安插安插親信,只會聽命於他們。

無可否認,示威群眾絕大多數是「忠誠的民主黨人」他們希望抗議活動能激勵選民,在未來的選舉中民主黨能奪回國會與白宮。但不少共和黨員人也表示,濫用民脂民膏、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去養大群湧入城市尋求庇護者的行為,也是大多數美國公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後記 :「Good trouble」 的意思是「善意的麻煩」或「有益的紛爭」。這個短語由美國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提出,用來形容通過非暴力抗議和公民抗命來挑戰不公正現象的行為,旨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維護人權。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正義而製造的麻煩」。「Good trouble」 的含義:非暴力抗議: 強調通過非暴力的方式,如遊行、示威等,來表達對不公正現象的抗議。公民抗命: 倡導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有意識地違反某些不合理的法律或政策,以引起社會關注和變革。推動社會進步 : 最終目標是通過製造「善意的麻煩」,來促使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和包容。 「Good trouble」 在美國民權運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並且至今仍激勵着許多人為爭取社會公義而奮鬥。「Good Trouble Lives On」活動組織者表示,這一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報芝加哥訊

芝加哥示威群眾在戴利廣場「善意的麻煩」集會。

示威者表示為爭取公義而奮鬥。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