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鶱
當年在加拿大留學三年後,重回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修讀,有幾方面需要適應的:首要當然是學科上的資訊,始終由生化學轉到音樂;其次就是學習氣氛和方式,從一班二百名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學生,到一班只有三十名香港學生;最後當然就是從英文轉至中英並用。
記得當時有一科是中國音樂史,因此整個學期課堂中,需要參考和閱讀大量文獻,才發現大部分閱讀資料都是簡體字!那刻心中極徬徨,因為從沒接觸過簡體字,如何捱一整個學期?如何執筆寫論文?
「如果你懂閱讀繁體字,那麼你必定有足夠的推理能力,來理解一篇簡體字的文章!」這就是當時教授跟我說的一句。
還未有時間嘗試體會和實驗一下教授所說的,因為當晚有一場音樂會演出。拿著一大疊樂譜到達演出場地,翻開熟讀之際,客戶走過來偷看一下後:「我以為樂譜,只有五線譜,為何你有些樂譜是英文字母、有些是阿拉伯數字?」只是為了方便我自己閱讀,數字的就是簡譜,英文字母的就是Chord譜。
「但我見你有些只有英文、有些英文加數字、有些是五線譜加英文。可以混合用的嗎?」可以的,這就是音樂語言有趣之處。「看起來比中英文更複雜!」搵食嘛!與中樂演奏要看簡譜、當流行演唱會音樂總監便要看Chord譜、演奏古典西樂就要看五線譜。這就是香港音樂人擁有無比學習空間和胸襟的厲害之處,方能承擔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使命!
誠意推介給從內地新到港學生:可嘗試唱廣東歌卡拉OK,來熟習看繁體字,唱了幾次,便取出你的繁體字課文閱讀,然後相信自己的推理能力,成功征服了一篇,便再來一篇。畢竟,一切在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