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議會公布框架計劃 推紐約市全日制托兒

紐約市目前的嬰幼兒學前教育合同將於明年6月底過期,屆時新市長馬姆達尼將全力推動全面托兒。市議會昨(13日)發布一份框架計劃,為如何改進現有體系,推出零到5歲兒童全日制學前教育制定出藍圖,其中包括要求州府增加經費,在非公校上課時間採取按收入付費的形式為家庭提供課後和假期托兒等內容。

這份名為《前路藍圖:塑造紐約市下一輪托兒服務招標》的方案,為未來零至五歲全日制托兒與學前教育體系提出改革方向,涵蓋經費、招生、課後照護、特殊教育、工作人員待遇等多個關鍵領域。市議會表示,這份藍圖旨在協助下一任市府制定新的托兒服務招標(RFP),打造「普及、高質、包容且可及」的幼教體系。現行合約到2026財政年度結束後,將需全面更新。其中州府多年未調整的學前教育補助、不靈活的學位配置、對身障幼兒服務不足,以及社區托兒機構與教育局托兒機構教師薪資差距等問題,都被點名為阻礙體系改善的主因。

藍圖指出,2023至2026財年期間,市議會已爭取近10億美元,用於維持3-K學位、擴增學前特殊教育班、恢復宣傳資源、增加延長日與全年托兒名額,並提升嬰幼兒托育的可及性。同時,議會亦在過去四年間多次舉行監督聽證,並與市府合作,處理供應商長期反映的延遲付款與合約註冊問題。

市議會指出,自2019財年至今,州府分擔的學前教育經費幾乎未成長,但成本卻不斷上升。若要擴大可負擔的幼教服務,州長與州參眾兩院須透過預算或稅制改革提供更多資源。目前許多家庭獲配的托兒服務只涵蓋上課時間,家長需自行支付課後與假期托兒。議會建議新招標採取「混合家庭付費模式」,保留0至2歲、3-K及pre-K的上課時段免費,用收入分級收費的方式延長非上課日與全年托育,確保低收入家庭免費,其他家庭也能以可負擔的價格得到服務。

議會也建議允許托兒機構按社區需求,調整嬰幼兒、3-K與pre-K的名額比例,避免出現名額空置與需求落差並存的情況;全天與全年托兒名額應優先照顧低收入社區,並以種族、收入、住房不穩定等指標作為配置依據。

議會也建議允許家長直接向教育局或社區機構註冊,提高透明度與便利性;擴增特殊教育班級;確保教育局與社區托兒機構員工享有同等薪資福利等。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