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 iPhone 前 應預算折舊成本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每年蘋果推出新 iPhone,總能吸引大量用戶排隊購買。有人追求最新鏡頭與晶片,也有人純粹想換新機。但一部手機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貶值。若你重視理財,買機前應先算一算折舊成本,避免花錢花得不清不楚。

以最新的 iPhone 17 系列為例,起售價分別為 iPhone 17 829 元、iPhone 17 Pro 1,099 元、iPhone 17 Pro Max 1,199 元。假設你購買 iPhone 17 Pro,價格 1,099 元。根據二手市場行情,首年轉售價通常只剩約 70% 左右,第二年可能跌至原價的一半以下。若你兩年一換機,實際每月折舊成本約 46 元。若加上保護殼、AppleCare 或充電線等配件,整體開銷可能接近每月 55 元。如果使用分期付款或信用卡循環利息,成本還會進一步增加。

不少人認為:「手機是生活必需品,用得開心就好。」但理財不等於摳門,而是要理解每筆支出的真實代價。如果買手機只是為了新鮮感,你其實是在為短暫的滿足支付溢價;若是工作需要高效能設備,則折舊支出就有其價值。理財的核心,是分清「需要」與「想要」。

還要注意的是科技產品的心理折舊。新款 iPhone 上市後,舊機功能可能未變,但用戶常覺得「慢了」、「舊了」,即使日常使用完全足夠。這種心理落差與實際效能無關,而是市場與行銷催生的感覺。若能克服這種心理暗示,一部 iPhone 完全可用三至四年,甚至更久。那時,每月折舊成本會大幅下降,性價比自然提升。

計算折舊成本的方法很簡單:將購買價減去預計轉售價,再除以使用月數,即得每月折舊。若再加上利息、維修保險與配件費用,就能看出實際持有成本。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手機,也適用於電腦、相機、汽車等易貶值資產。凡是會貶值的東西,都應以「持有成本」衡量,而非單看購買價格。

理財講究的是清醒,而非節省。當你明白每筆花費的代價,錢才用得有價值。下次看到新 iPhone 廣告時,不妨先問自己:這筆支出值得嗎?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讓舊機繼續服役。手機不會因為舊了而失效,只有人心被市場催眠時,才會覺得「非換不可」。

懂理財的人,不是從不買新機,而是知道何時買、為何買。計算折舊成本,正是從盲目消費走向理性理財的第一步。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