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里斯本丸沉沒》

蔡少綿

  一直喜愛看紀錄片,除了可以對片中歷史或人物增進知識外,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和說故事手法,往往同樣值得玩味。上周末,多得前輩曾智華安排專場,看了《里斯本丸沉沒》。

  「里斯本丸」是二戰期間日軍一艘武裝運輸船,1942年9月底載\u77401,816名英軍戰俘前往日本途中,在舟山東極島被美軍潛艇發射魚雷擊中後沉沒。美軍緣何對盟友發炮?理由是日軍未有按《日內瓦公約》在船上懸掛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隨後的二十多小時掙扎、抗擊,歷盡生關死劫,最終有828名戰俘喪生,生還的戰俘當中有384人,是被附近舟山的漁民冒死開船前往救回。

  電影圍繞\u7740沉睡海底七十多年的武裝船,說的是多個在不同位置親歷事件的人的傷痛。許多家屬是通過導演方勵的採訪,才醒覺父輩餘生精神創傷的來源。

  說的是戰爭的禍害,卻沒有呼天搶地,倒是其中一位倖存者的說話特別發人深省。對於有沒有抱怨發射魚雷的美軍軍人,他說,交戰當中存在的只有殺戮者和被殺戮者。

  隨\u7740電影邊發掘邊拍攝,2019年方勵邀請了肇事戰俘親屬到東極島,並在沉船上方海域舉行了一場告別儀式,場面感人。電影在英國特別是蘇格蘭其實引起了不少迴響。英國《衛報》給予五星中的四星級評價。今年8月,皇家蘇格蘭博物館甚至將電影在網上開放予指定地域的網民觀看,以紀念事件。

  導演亦在各地進行演講分享。被問到為何不打撈「里斯本丸」,除了技術挑戰外,他表示另一理由是與外交專家商量後,沉沒的「里斯本丸」應視為戰爭的墓誌而非牢獄。導演為了填補這一點空白,傾盡家財去訪尋故人發掘真相,也許是對這段歷史最好的致祭。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