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五五

胡孟青

  中國科技發展逐漸打破先進國的技術壟斷,尤其在工業製造上游,關鍵原料稀土供應鏈,正因成功掌握稀土話語權,高端裝備製造不再是天方夜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初在X的帖文,指位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燃燒等離子體實驗超導托卡馬克(BEST)項目,有望於2027年完工,這個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核聚變發電的托卡馬克,即可控核聚變裝置。安徽「人造太陽」項目,首個重400多噸的內地聚變領域最大的真空部件杜瓦底座,本月初完成吊裝,預計2030年有望通過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推動人類能源革命。

  可控核聚變裝置威力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指,一旦實現模擬太陽,利用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變反應發電,一杯海水就能夠提供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能量。核聚變發電有燃料無限、零碳排放、固有安全性三大優勢。聚變反應燃料的氘取自於海水,反應產物僅為氦氣和中子,並且沒有堆芯熔\u6bc1風險,可以隨時終止反應。

  根據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的規劃建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要催生數個萬億級甚至更大規模的產業和市場,佈局未來產業,將聚焦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訊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緊跟國策的聰明錢最懂佈局,電力設備製造業國企龍頭如上海電氣、東方電機及哈爾濱電氣,股價從年初開始蠢蠢欲動,鹹魚翻生絕非偶然。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