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人攜思源經驗 共拓APAPA新藍圖

朱偉人與尹集成交流分享。圖文由APAPA Media 提供

在木星號火車模型前合影。

( ▍圖文由APAPA Media 提供 ▍ )加州的秋陽溫柔地穿過尹氏莊園的橡樹葉,在 40 英畝的綠意間灑下細碎光影。日前,矽穀創投家朱偉人(Sandy Chau)與亞太公共事務聯盟(APAPA)創始人尹集成(C.C. Yin)的手掌再次相握,指尖傳遞的不僅是二十餘年沉澱的默契,更串聯起美國亞裔群體從 “沉默邊緣” 走向 “核心參與” 的奮鬥脈絡。這片曾見證 APAPA 艱難初創的土地,如今又迎來一場關於傳承與發展的深度對話,將個人記憶與整個亞裔族群的命運緊緊交織。“還記得 2001 年,就是在這裡,我們揣著幾十頁計畫書,飛遍美東美西,挨家挨戶找企業家募款。” 尹集成的聲音裡帶著歲月的滄桑,卻依舊清晰如昨。朱偉人的目光落在莊園內新建的橡樹山培訓中心上,思緒瞬間拉回那個華人權益亟待發聲的年代:“那時候亞裔在美國政壇幾乎沒有存在感,我們去拜訪議員辦公室,連秘書都懶得抬頭看一眼。為了籌到第一筆活動資金,CC 帶著我跑遍了加州的中餐館,不少老闆皺著眉問‘參政能當飯吃嗎’—— 現在想起來,那些質疑的背後,其實是當時華人對自身權益的迷茫。”

那些奔波的日夜裡,資金短缺的窘迫只是表像,更難破解的是華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傳統心態。尹集成至今記得某次社區宣講的場景:“我們提前一周發通知,租了能坐 50 人的場地,結果到場的不足十人。有人坐下沒兩分鐘就直言‘我們只要好好賺錢、不惹麻煩就行’,說完轉身就走。” 而朱偉人的記憶裡,藏著更深刻的堅持:“為了爭取一個和州議員見面的機會,我們在議會大廈外等了整整三個小時,從清晨的微涼等到正午的烈日,直到議員的助手終於鬆口說‘可以給你們十分鐘’。” 正是這份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的執著,讓 APAPA 從一個僅覆蓋加州局部的地方性組織,逐步成長為擁有全美四十多個分會、影響數萬亞裔的政治教育核心力量。 尹集成感慨道,這份成長離不開最初的支持者:“當時矽穀一批創投家和慈善家,像王彥邦(Albert Wang)、朱偉人(Sandy Chau)、方瑞賢(Ken Fong)、龔行憲(Hsing Kung)他們,二話不說就願意伸手幫襯,要麼出錢,要麼出資源,沒有他們,APAPA 可能走不到今天。”

這場莊園對話中,朱偉人帶來的不只是共同奮鬥的回憶,更有 “思源計畫” 二十餘年積累的寶貴實踐經驗。2001 年,這位歷經上海出生、香港成長、越南求學、美國創業的華人,與清華校友共同發起 “飲水思源,服務社會” 優秀學生培養計畫。如今,該計畫已在八所高校落地生根,培養出 3000 餘名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人才。“亞裔在美國的階層提升,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事 —— 既要靠 APAPA 這樣的組織在政治舞臺上發聲,更要靠紮實的人才根基。” 朱偉人的話語擲地有聲,“這和思源計畫‘世界橋樑、社會棟樑’的目標本質相通:只有讓更多亞裔青年既懂本土規則,又有全球視野,才能真正打破偏見、站穩腳跟。”

在搭建青年實踐平臺方面,朱偉人向尹集成詳細拆解了思源計畫的成功模式。2014 年,他牽頭支持的 “思源骨幹計畫” 美國實踐團,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紐約聯合國總部感受國際治理、走進波士頓高校實驗室觸摸前沿科技、走進華盛頓國會山觀察政策制定,更通過街頭採訪與當地民眾對話,直觀感受中美社會差異;2016 年,他進一步推動六校師生赴美,與 APAPA 首次聯手開展領導力培訓 —— 學員們在加州議會大廈現場見證法案審議的全過程,在伯克利分校參與亞太裔領導力會議,甚至有機會與州議員直接對話。目前,APAPA 也在多年前打造出了類似的青年實習專案,讓亞裔學生走進議員辦公室、社區組織,把‘參政’這個抽象的概念,變成可觸摸、可參與的具體實踐。” 像朱偉人這樣的APAPA先行者們,他們的建議並非空想,真正搭建出了連接兩種文化的 “橋樑”。

尹集成頻頻點頭,起身指向莊園內的亞裔文化展館建築:“未來這裡將佈滿展品 —— 早期華人修建太平洋鐵路的工具、上世紀亞裔商人的帳本、第一代移民的入境檔,記錄的都是亞裔的奮鬥史,但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知道這些故事。沒有歷史認同,何談政治參與?” 朱偉人立刻回應:“思源計畫每年都會組織‘口述歷史’活動,讓學生走訪老華僑,把他們的經歷整理成文字、視頻。APAPA 可以借鑒這個模式,讓青年在記錄歷史的過程中建立身份認同 —— 這才是政治參與的根基。” 他提到,思源計畫在全球視野培養上已結出碩果:學員通過與矽穀投資人、斯坦福教授對話,既學到國際前沿經驗,也讓世界聽到中國青年的聲音,“這種雙向的交流,正是亞裔打破‘刻板印象’的關鍵”。

當話題轉向 APAPA 的未來發展,朱偉人結合自身創投經驗提出具體建議。“可以搭建數位化平臺,像思源的校友網路一樣,把全美四十多個分會的資源串聯起來 —— 青年實習機會、政策培訓課程、社區服務資訊,都能在平臺上共用,避免資源分散。” 他進一步補充,“還可以借鑒永庚公益基金的運作模式,為 APAPA 構建可持續的資金體系,擺脫‘靠人情募款’的困境。” 這些建議背後,是紮實的實踐支撐:2012 年朱偉人發起的永庚基金,至今仍為思源計畫提供穩定資金支援,讓公益事業從 “短期專案” 變成 “長期工程”。

當日下午的秋陽愈發溫暖,兩人並肩走到莊園的觀景台。尹集成望著遠處一片蔥蔥鬱鬱的葡萄園,感慨道:“當年創辦 APAPA,想法很簡單,就是不想再看到亞裔被欺負、被忽視;現在有了你這些經驗,我們能做的遠不止‘不被欺負’—— 我們可以幫助亞裔在教育、就業、政治等各個領域爭取更多話語權。” 朱偉人的目光望向遠方,思緒飄回自己的移民歷程:“1975 年我乘難民船抵美時,口袋裡只有幾十美元,連英語都說不流利;1977 年創辦半導體公司,因為是華人,連供應商都不願合作;但現在,我看到思源學員在國際會議上用流利的雙語自信發言,看到 APAPA 培養的青年走進州議會 —— 這就是變化。” 他轉頭對尹集成說:“我們這代人搭起了橋,接下來要靠年輕人走得更遠、更穩。”

站在莊園內木星號火車模型前,朱偉人的語氣中滿是感慨:“上世紀華人只能在鐵路工地默默付出,甚至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如今亞裔能在國會山發聲、在政府部門任職,既因為我們積累了經濟資本、教育資本,更因為中國的發展讓世界不得不重視華人力量 —— 這種國家實力的支撐,是我們當年不敢想像的。” 資料也印證著這一變化:美國亞裔人口已超 2000 萬,其中印度裔、華裔成為中堅群體,在科技、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影響力顯著提升,僅州立法機構中的亞裔議員數量,較十年前就增長了五倍。正如尹氏莊園的橡樹,歷經風雨洗禮卻愈發挺拔,這些跨越代際的努力,正在為亞裔鋪就一條從 “邊緣發聲” 到 “核心參與” 的堅實道路。

當朱偉人的車消失在小路盡頭,莊園的燈光緩緩亮起,照亮了 APAPA 的新規劃圖。圖紙上,不僅有分會擴張的藍色線條,更清晰標注著 “青年領導力計畫”“跨文化交流專案”“亞裔歷史傳承工程” 等新板塊 —— 那些源於思源計畫的智慧,再次在這裡生根發芽。這場橡樹下的對話,終將成為一段跨越時光的見證:對於弱勢族群而言,團結是打破偏見的武器,傳承是持續成長的密碼,而幾代人的接力,則能讓奮鬥的火種永不熄滅,續寫亞裔在美國社會的嶄新篇章。

社區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