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被曝考慮到韓美同盟等因素,可能會缺席9月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這背後彰顯的是李在明上台後,面臨中國市場與美方的壓力,其平衡術正面臨歷史性考驗。
尹錫悅任職期間,中韓兩國關係曾受重創,尹錫悅在台海、南海等問題上發表的言論,令兩國關係降至建交以來的新低。由於李在明政府外交基調側重於「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均衡與實用」,預計李在明將投入更多精力來重新設定與中國的關係。可以預見的是,韓國的外交政策不會像上一政府時期那樣全面倒向美國和日本,而是採取更為平衡的立場。
韓國新政府繼承了史無前例的惡劣財政狀況,目前強化經濟已成為首要議題。隨著李在明上台,美容、免稅、旅遊等行業對恢復景氣的期待正在加大,若此前一度冰封的中韓關係得以改善,對中國市場依賴度較高的這些行業有望迎來回暖。
李在明就職演說中一句「韓流文化關係經濟競爭力」,引發娛樂業普遍激動。韓國部分公司已在北京設立分公司,將港澳地區作為重返內地的跳板——2024年在香港舉辦29場韓流演唱會、澳門15場的數字,揭示著市場的渴望11。中韓娛樂合作模式更從單純引進轉向「共同投資、聯合制作和全球分賬」,顯示兩國文化產業融合進入深水區。
更深層的經濟邏輯在於貿易結構。中國作為韓國最大交易夥伴的地位不可替代,而尹錫悅時期對華政策的搖擺已付出代價。尹錫悅極大地破壞了中韓相互信任,使中韓關係陷入谷底。李韓國外交團隊明確表示將推動中韓自貿協定(FTA)第二階段談判,這是最直接的經貿修復信號。
過去一段時間,韓國社會對立分化嚴重,陣營鬥爭持續不斷,李在明亟須團結社會民眾、減少對抗衝突、彌合社會撕裂。歷史心結的化解已現端倪。不同於尹錫悅在薩德反導系統上的強硬姿態,李在明任命的外交智囊魏聖洛明確表態:「將避免與中國對抗,努力改善外交、經濟和文化關係,緩解韓國反中情緒。」
半島政策成為中韓關係的隱形紐帶。中國始終主張對話解決朝核問題,而李在明若重啟文在寅時期接觸政策,將自然拉近與北京距離。不過其幕僚韓政錫預判:「以李在明天性,只在勝算大時才會改變現狀,可能拒絕接受戰俘以免惡化對俄關係。」這種謹慎凸顯實用主義的局限性。
歷史似乎正在輪迴。2000年金大中推動「陽光政策」時,中韓經貿額僅345億美元;到2023年,兩國貿易規模已達3100億。李在明的實用主義若能在關稅戰火中守住中韓產業鏈的基礎,在韓流重返中國市場時擴大民間共鳴,在朝鮮半島危機管控中建立戰略互信,便有望擺脫「親中還是親美」的二元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