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坊+農戶」的創新發展模式,原村土布在全縣設立5座非遺工坊;葛溝村積極謀劃發展農畜產業,力推「引鳳歸巢」,吸引大學生返鄉投身鄉村建設;太行山深處鄉村文化的新地標——嶂石岩自然風景區「岩美術館」,助力文旅融合……2021年,官方正式宣佈取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而為防止「返貧」,農村逼切需要持續發展產業創造財富。港澳記者團近日走進贊皇縣,探訪當地脫貧後如何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等方面振興,實現鄉村全面發展,帶領村民致富。
免費培訓村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葛溝村以往發展相對落後,478戶村民當中有35戶屬脫貧戶,村裏污水橫流,村民出入只能走土路。自2021年開始,葛溝村在港澳辦秘書局結對幫扶下,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鋪上柏油路,建起綜合服務樓,村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目前當地人均年收入已提升至1.5萬元人民幣,是原來的1.5倍。村民王女士受訪笑言,「村民比往年富裕多了,修的路,蓋的食堂,都讓村民非常方便。」
相關新聞:「十四五」收官年|港企施援河北官中助力學生高考上流 昔日貧鄉教育條件大改善
「我們建設的大棚溫室蔬菜,積極謀劃的光伏項目,還有我們的粉條廠、豬場等,都在一步一步落實,」葛溝村更透過招商引資,讓村民自力更生,發展紅薯、核桃、紅棗等特色產業,葛溝村黨支部書記郭彩彬介紹,「我們要做到家家是股東,人人有股份,個個有就業,年年有分紅。」
為防止「返貧」,葛溝村落地監察機制,脫貧戶大門貼有幫扶「明白紙」,紀錄家庭信息和享受政策,脫貧戶可優先被提供工作崗位,一些因病無法工作的村民,還能獲得港澳愛心企業捐贈醫藥費。
葛溝村更借鑒香港社區經驗,打造志願者體系,設立「愛心驛站」,培訓志願者為長者剪發和洗衣。綜合服務樓的「共享食堂」,長者和留守兒童花費2元錢就可以吃飽。當地並開設「調解室」,主動瞭解居民需求,化解民間糾紛,以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2022年,葛溝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留在家鄉發展也有很多好機會和好平台,」人才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要素,上月,葛溝村推進「引鳳歸巢」計劃,成功吸引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返鄉。回鄉擔任村長助理的小王稱,「村裏有紅薯產業、養殖場、蔬菜大棚等,年輕人可以用新思想貢獻新想法,利用互聯網平台將家鄉的好產品推廣出去,提升產品附加值。」
要達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鄉村振興起關鍵性作用。官方發佈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要求,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贊皇縣依託特色資源,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原村產業園,記者團參觀了土布紡織技藝。在全國人大代表、非遺傳承人崔雪琴的帶領下,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村土布,堅守72道純手工工序,走上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經營之路,免費培訓1000多名村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崔雪琴稱,合作社的村婦靠自己的雙手創收,「有了精神價值,在家庭裏也有了位置,所以做起來特別開心。」她也希望在香港開辦分店,打響知名度。
贊皇縣嶂石岩景區的嶂石岩地貌,同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共同構成中國3大砂岩地。助力文旅融合,當地打造高品質「岩美術館」,引入中央美院教師資源,策劃高端展覽,提升嶂石岩景區文化影響力,為鄉村振興注入藝術動能。
駐京記者楊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