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節今、明兩天(10及11日)於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互動市集,今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2024」以「創新蛻變:回味往昔.躍現眼前」為主題,旨在透過各類型活動讓市民了解多年以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蛻變。
主禮嘉賓香港文化節創辦人趙式慶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覆蓋的範圍較廣,亦是融入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東西,但隨着社會轉變、現代化等拉遠了和市民的距離。本次活動深入淺出,使用舞台、遊戲攤位及工作坊等形式,合併傳統元素與創新方法呈現舞龍、中醫、投壺等「非遺」。
市民:港人有責任身體力行支持非遺
參與龍鬚糖製作的Ewen表示,作為香港人,有責任去身體力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參與龍鬚糖製作後,發現其實平時覺得「見慣見熟」的東西,原來都有機會是「非遺」,覺得十分有趣。提及最愛的「非遺」,他表示是龍舟競渡。
使用樹葉演奏的鄧小姐和曾先生吸引市民駐足觀看,他們的師傅是樹葉吹奏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邱少春。鄧小姐表示,自己是在2016年接觸樹葉演奏,覺得樹葉演奏的魅力在於沒有任何一個樂器能比它小,小小一塊樹葉可以放在手機殼或褲袋,隨時隨地拿出來都可以演奏出美妙聲音,自己在工作上與小朋友接觸較多,因此吹奏樂器時可以引起小朋友對環保、大自然、非遺樂器的興趣,希望籍着今日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樹葉演奏。
蘇繡第五代傳承人冀走進校園
蘇繡第五代傳承人馬小姐表示,從小就在家中幫母親及外婆穿針,儘管有20幾年經驗,但獨自完成一幅作品也需要約2個月左右,因此為了減輕入門人士難度,推出了文創類產品如書籤、耳飾等。她指,對於初學者而言,穿針是最為困難的,需要極大耐心,而完成一個繡有自己名字的書籤,大約在3小時左右。她亦指,文化、藝術無分地域,希望蘇繡可以走進校園,讓更多香港小朋友認識。
穿着漢服的思音在會場內走動宣傳,她表示自己很喜歡傳統文化,接觸漢服已經有10幾年,當初花費了半年時間了解漢服,接觸完發現漢服有不同範疇,包括妝容、服飾、工藝等都十分有吸引力。製作纏花、絨花及琉璃的黃小姐則表示,漢服當中有30至40多項都是非遺,自己製作絨花都需要學習3個月左右,才能了解排絨及梳絨,一朵簡單的花都包含了9項工藝,本次參與活動亦是希望年輕一輩可以繼續傳承這種有魅力的文化。
記者:方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