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亞裔成風氣 共同發聲謀改變

討論會上5位嘉賓。線上會議截圖

張華耀講述歐洲和美國仇視黃種人的歷史。線上會議截圖

史丹福大學亞洲健康研究和教育中心、史丹福亞洲員工論壇和三藩市亞裔美國記者協會16日合作舉辦了一場線上討論會,主題是「在美國成為亞裔意味著什麼」。

四位談話嘉賓是,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種族與民族研究副主任Neil Ruiz,三藩市州立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教授、Stop AAPI Hate聯合創始人張華耀博士(Russell Jeung),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Malathi Srinivasan博士,AAPI Data高級政策顧問、前加州參議員潘君達博士(Richard 潘)。CBS灣區電視台KPIX新聞主播Ryan Yamamoto主持了討論會。

Yamamoto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引領大家進入討論會的焦點問題。他回憶說,剛入行新聞領域時,上司告訴他:「你會有遠大的前程,但是你需要改進你的口音。」這話使Yamamoto不安又迷惘。他是在灣區出生、長大的第四代日裔,他的父母和家人都不說日語,尤其是他的祖父母,礙於二戰時期美國囚禁日裔的歷史,要求下一代都不要講日語,他弄不明白為何上司挑剔他有口音,這其實是以莫須有的口音理由歧視亞裔。

潘君達也講到他有類似經歷。他來自台灣移民家庭,從小家裡說中文,上小學時老師認為他的家庭語言影響他的英語水平,讓他去英語學習班,從那以後潘博士就讓父母再也不要跟他說中文了。

在美國,身為亞裔是否就意味著被固有的刻板定義所左右,甚至因偏頗、虛假的數據而受傷害? 2021年秋天,皮尤研究中心開展了有史以來全美規模最大的亞裔調查研究,發出26萬8千張問卷,收到7千多回覆。Neil Ruiz說,一周前剛發佈的這個調查報告發現,半數以上亞裔成年人稱自己的種族為亞洲或亞洲某民族,而半數以上的人用「American」或「亞裔美國人」來表明其身份,但是在大眾傳播語境裡,都是用「亞裔美國人」或「亞洲人」來稱謂他們。出生地也影響著亞裔對身份的定位。出生在國外的移民更願意表明自己的種族,也更傾向於與同種族的人交友,而出生在美國的亞裔更多地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典型的美國人,也較少與同種族的人交友。只有24%的亞洲人表示他們非常了解亞洲人在美國的歷史。

張華耀回顧了歐洲和美國歷史上仇視黃種人的由來,中國人或亞洲其他國家的人被醜化、妖魔化,並因此導致了對黃種人的恐懼和仇恨。歷史會重演,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中國人被曲解和侮辱為病毒傳播者。張華耀指出,據調查,一半以上美國亞裔因自身的種族身份而感到不安全,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各種領域的調查研究數據中,亞裔的數據信息極少甚至缺失,潘君達認為這種現象不利於改變對亞裔的歧視和偏見,只有更多的亞裔的聲音被聽見、被收集,才會影響到政策的制定。他說有一項對於槍支恐懼的調查,受訪對象都是非裔和拉丁裔,把亞裔排除在外。他還指出,全美學術領域的專業人員亞裔占比很高,比如醫學院教學人員有20%是亞裔,但極少有人就能做到院長、副院長級別。消除歧視和不公平必須先做到數據信息平等。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Malathi Srinivasan教授,分析了醫學健康研究領域對於亞裔信息的遺漏和缺失。尤其是在醫療實驗數據的參與方面,較少有亞裔的加入,這不利於對亞裔人群的健康研究。

討論會嘉賓的共識是,亞裔應該團結協作,互相扶持,為共同的利益發聲。

有300多位觀眾參加了線上會議並提問。 本報記者王蔚矽谷報道

反仇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