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戰術 難解答「錢學森之問」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是「人海戰術」;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產業),競爭力來源於「人海戰術」——然而,到了高科技時代,尤其到了高端領域,研發人數固然還是一個重要指標,但是,人的「質量」更是關鍵因素。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缺乏的是領軍人物,缺乏的是解決戰鬥的人。

日前,中國創新調查制度監測評價顯示,十年來,中國科技人才結構更加優化。二○二一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為五百七十二萬,是二○一二年的一點八倍,居世界首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由二○一二年的四十三人提高到二○二一年的七十七人。中國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二○一四年的一百一十一人次,增長到二○二二年的一千一百六十九人次,世界頂尖科技人才加速涌現。可是,中國的芯片問題解決了嗎?中國有了自主研發的光刻機了嗎?

做報表,編數據,似乎易如反掌,然而是騾是馬還得拉出來遛遛。中國的喬布斯在哪?中國的馬斯克在哪?中國的諾貝爾獎(物理、化學類)獲得者在哪?從人口數量來說,中國的「世界第一」數見不鮮,但是在世界科技領域上可以成為不祧之祖的又有幾位?當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學森對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提出更高期待:「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錢學森之問」的滿意解答,蘊含在中國社會全方位的發展中,要找到它就需要在各社會領域進行探索和改革。在這方面,「錢學森之問」必然會伴隨中國的發展,始終啟發人們的思考和創新。國家創新調查制度是在科學、規範的統計調查基礎上對國家創新能力進行全面監測和評價的制度安排。後來,中國啟動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成果,包括統計年鑒數據、監測評價報告等在內的系列化創新調查產品。

然而,在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能、移動通訊等領域再次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尚需一段不短的時間。因此,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既是一個「科學之問」「教育之問」,實際上,更是一個「體制之問」「歷史之問」。它的科學求解,關乎國家未來長遠的興衰發展。錢學森之問深深涉及中國人半個多世紀的社會實踐,涉及對社會發展的歷史探索和歷史經驗的回顧和反思。若再放開眼界,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也涉及對二十世紀全人類科學文明、人文文化上的歷史大實踐、大探索的回顧、對比與反思。這是一個在歷史當口上,對國家民族高度負責的嚴肅之問、睿智之問。

高校是培養未來精英的階梯。而中國現今高校行政化過濃、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嚴重。大學越建越大,但尚存在「見物不見人」等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圍繞培養世界級傑出人才、立德樹人的中心開展工作的思路,尚未完全厘清。目前正在加緊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並非簡單的拉郎配或者天天喊上幾個口號就能一蹴而就的。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