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著名數學家陸家羲

陳華新 三藩市

1989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頒獎大會,一位中年婦女張淑琴代表她的丈夫陸家羲領取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陸家羲不自己來領獎呢?原來這位傑出數學家已於6年前逝世了。這一巨獎成為遲來的獎勵。

提起中國的著名數學家,耳熟能詳的都知道華羅庚和陳景潤,華羅庚曾任美國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伊利諾大學教授,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在中國數學界坐第一把交椅。陳景潤則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揚名。而陸家羲卻名不見經傳,在他逝世後才像出土文物一樣發掘出耒。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讀者諸君稍安莫噪,待筆者慢慢道來。

陸家羲,1935年6月10日生於上海,父親陸寶祥是一個小商人,做點小本生意維持生活。1948年家羲13歲時父親逝世,他還是一個初中生,因家境困難而輟學。

1950年9月,年僅15歲的陸家羲在上海一家五金材料廠當學徒,後到東北電器工業局開辦的統計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哈爾濱電機廠工作。 195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本孫澤瀛寫的《數學方法趣引》,該書以妙趣橫生的筆法,介紹了一些世界著名數學未解難題,引起他莫大的興趣,而把他引上數學的研究道路。同年夏天,他放棄每月64元的工資,考入吉林師範大學(今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他的專業是學物理,課餘時間卻一直進行數學研究。《數學方法趣引》一書,最吸引他的是《寇克滿女生問題》。寇克滿是英格蘭的教長,他在《女生與先生之日記》年刊上提出一個有趣的數學難題,一位女教師每天下午帶領她的15位女學生去散步,分成5組,每組3人。怎麼安排,才能在一個星期之內,每兩位學生恰有一天同在一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1850年提出來後,經過百多年,還沒有人破解。因為這個問題是寇克滿提出來的,故稱《寇克滿女生問題》。陸家羲在大學四年中近1500個日日夜夜,不知道花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才把此問題破解了。

1961年,陸家羲大學畢業,分到包頭鋼鐵學院當助教,不久因該院下馬,調到中學教書,他利用業餘時間寫了《寇克滿略組系列》數學論文,後來又專攻《斯坦納系列》研究,創造出獨特的引入素數因子的遞進構造方法,完成了總題《不相交的斯坦納三元系大集》等七篇論文,解決了國際上組合設計理論研究中長時間沒有解決問題。同年底他寫了《寇克滿系列與斯坦納系列構造方法》論文,寄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同時,他還寄去《應用組合系列製作正交拉丁方的一些結果》一文。這些論文已達到國際數學研究的高峰。但是,因為他是一位中學物理老師,在數學界沒有名氣。數學研究所回函要求他進一步核實論文內容,並介紹些新的文獻資料,建議他論文修改後投去《數學學報》。

1963年3月12日,陸家羲把論文修改後寄《數學通報》,該刊只刊短篇文章,從來沒有發表長篇論文,結果又石沉大海。

1965年3月14日,陸家羲把題為《平衡不完全區組與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區組的構造方法》一文投去《數學學報》,這時已處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論文又無法發表。不僅如此,陸家羲還因長期研究數學難題,被點名批判,說他不問政治,只專不紅,走白專道路,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

1966年2月,陸家羲收到《數學學報》的退稿信。過了13年,1979年4月,他意外看到1974年和1975年美國出版的世界組合方面刊物《組合論雜誌》,發現寇克滿問題以及擴廣到四元組系列的數學問題,國外於1971年和1972年才解決,比陸家羲的破解此題遲了整整十年。但是,數學研究成果是以公開發表的時間來衡量的,陸家羲的研究成果沒有發表,變成苦果。剛好當時分管科學院工作的方毅副總理到包頭視察。陸家羲便寫了一信,向方毅反映,希望科研部門要從此事吸取教訓。

由於陸家羲埋頭數學研究,不修邊幅,性格內向,不善交友,三十多歲未談過戀愛,孤身一人,生活又不能自理,弄了不少笑話。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女醫師張淑琴,由戀愛而結婚,才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張淑琴是再婚,帶來一個兩歲女兒張惠中。陸家羲很喜歡小孩,視為己出。經常抱她,與她玩遊戲,建立了深厚父女情。直到陸去逝,惠中還不知道是繼父。這是後話,婚後,他倆生了女兒陸登。在她小時候為了讓女兒學唱歌,他自己去拜師,向音樂老師學習唱歌,再回家教女兒。從這一件小事可見,結婚後陸家羲的性格有很大改變,活潑可愛很多。妻子對丈夫生活照顧得體貼入微,她不懂甚麼是寇克滿女生問題。但是她知道丈夫的研究一定很有價值,把家務自己挑起來做,讓丈夫有更多時間去研究。

1979年10月,陸家羲的研究又有新的突破。他給美國的《組合論雜誌》寫信,表示他已解決了不相交斯坦納三元系大表。該雜誌編輯十分高興,催他把論文寄去,搶先在美國發表。論文發表後,西方的組合論專家十分驚奇,認為不可思議。這樣的難題,竟讓中國一位中學教師解決了,而且不是數學老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斯特蘭格威還給包頭九中校長寫信,認為應把陸家羲調去大學教書,為他創造更好的研究條件,出更多成果。

由於陸家羲的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同行很高評價,才引起國內的重視。 1983年9月30日,成立了陸家羲學術工作評審委員會,成員差不多包括國內著名數學家。經過一年的評審,認為陸家羲關於大集的成果可以與區組設計理論中的另外兩大舉世聞名的成就相媲美,載入史冊。可是,這時陸家羲已不在人世了。1983年他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在武漢召開的全國數學年會,會上大家對他的研究成果給予很高的評價,10月30日回家,他高興地向老婆會報了會議情況,認為以後可以更好地研究了。晚飯後,他對妻子說太累了,倒在床上睡覺,零晨一時許,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時年僅48歲。1984年4月第四期《數學學報》刊登了陸家羲的《可分解平衡不完全組設計的存在性理論》,這是他在國內首次發表論文,可是他已看不到了,陸家羲逝世後,包頭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號召全市科技工工作者向他學習,並發了2000元特別科學獎。一年後,又在包頭召開向優秀知識分子陸家羲同志學習表彰大會。但這都是遲來的表彰。

筆者寫此文,除了悼念英年早逝的陸家羲外,主要希望從陸家羲的事件吸取教訓,學術刊物審稿不能重名輕實,否則便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果在陸家羲生前的時候,對他多加關心,也許可多活幾十年,做出更大的貢獻。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