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鬆綁不同調 盼復常成民望

進入秋冬季以來,中國新冠疫情升溫,確診病例不斷攀升。與此同時,中國當局卻推出優化防疫措施二十條,引發輿論討論。

中國國務院日前宣布實行「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內外防疫手段都鬆綁。對外,放寬入境限制,入境隔離由「7+3」(即七日酒店隔離和三日家居隔離),縮短為「5+3」,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對內,嚴禁隨意「封城」和停工停產停課,並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減為「高、低」兩類,不再判定次密接,並列明「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對此,外界有不同解讀,有認為此舉將加快中國復常腳步,亦有人解讀為「徹底放開」、「躺平」。如河北石家莊日前宣布公共場所取消核酸查驗,結果有民眾擔心「零防護」而不敢出門,當地市委書記張超超緊急澄清,落實「二十條」決不是「躺平」或全面放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臨床實驗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意味致病力減弱。稍早前,中國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也發表類似言論,同時表示,新措施可節約很多服務保障資源,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事實上,經歷三年嚴格防疫,中國民眾的抗疫疲勞愈來愈大,加上防疫措施出現嚴重紕漏,令民怨近月明顯升溫。尤其不少地方政府防疫措施出現層層加碼,隨意封控、「靜默」全市,嚴重干擾民眾生活,令得民怨沸騰。且在全球其他國家已放鬆防疫政策的情況下,中國持續的封控措施對生產造成極大影響,不時擾亂供應鏈,這不只打擊中國經濟,且會挫傷外資投資中國意願。三年來中國經濟一直在承壓下行,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三,許多行業因為政策調整疊加了疫情防控等因素陷入蕭條凋零。

因為「二十條」,網上掀起討論,既有聲音認為今後防疫措施應該進一步放鬆甚至走向開放,又有聲音擔心放鬆管控後疫情會否大規模爆發,會否出現大規模死亡。近來,外媒多次列舉中國復常時間表,有指,當局已委派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成立重新開放委員會,目標是明年三月重新向外開放、社會復常,亦有消息指復常工作艱巨,中央可能要到明年底才能復常。

中國要盡快全面開放復常,關鍵就是解決薄弱環節。中國是人口大國,脆弱人群數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細讀「二十條」中,可以發現,當局提出要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以及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準備等等措施。做好這些,中國全面復常才有底氣和保障。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