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是笑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讀過當時最紅的一本書,簡直便活在這個夢\xf9奡X十年,最近才被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喊醒︰「不能留在家中工作了,除非你想唔撈!」Twitter員工必須簽下積極工作協議,在公司每周辦公至少四十小時。

  讓我們穿越回到那些年。美國未來學家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一九八○年出版《未來的衝擊》之續集《第三波》(《The Third Wave》),告知資訊時代成為新工業革命,最大衝擊是工作可以通過網絡化分工,不用上班,因為這不是差利卓別靈的《城市之光》的工業製造世界,我們「販賣」的不是勞動力而是「知識」。

  接著便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資訊超級公路的實現,當時我是IT記者,很相信再過幾年,我便會如托佛勒所預言,在家中與寵物為伍,閒時沖咖啡享受「Work Life Balance」的在家工作,不過,開始發現不對勁的是歐美技術高薪職位流向中國、印度、東南亞,導致南北矛盾很大,不是《第三波》所描述的美妙。

  印象最深是日本泡沫經濟未爆破之前,日本富裕到可以買下美國資產幾次那麼多,有日本學者以為這是「歷史的終結」,紛紛猜想日本下一個榮景是怎樣的模樣︰不是高度工業化、自動化的日本,而是富裕的鄉村文明的日本。

  我也無憾,從讀書到工作幾十年成為了未來學的見證者,原來科技推動文明發展不是直線的,沒有人可「劇透」。新冠三年帶動了家中工作潮流,以為第三波的場景始終實現,不過,原來今天企業老闆,還是要員工返工才安心。創新科技需要想像力,而不是做夢咁簡單。未來的未來學是向哪一個方向而行?沒有人說得準,歐洲連冬天都難度過,沒有足夠能源,留在家不行,返辦公室也不得呢。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