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的年代—圓形組織的治理(一)

文 .何日生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 特聘學者,台灣政治大學社科院兼任副教授

未來的組織,企業或NGO,是屬於水的時代!一個分權,去中心化、多元治理的圓型組織的治理型態已然到來。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無形無色,隨方就圓。佛教的《無量義經》也說:「若江河,若井水,若大河,若湖泊,若大海,形狀不一,但水性是一」。水性中的「性」代表的是本質,指想法,觀念,信念,能力。「水性是一」意思是平等的,信念是相同的,能力也是旗鼓相當的。

水是一還是多?一滴水跟一個大海本質是一樣的。極小與極大其本質相同,可以互相融通為一體,小即大,大由小匯集而成,這是水的本質。組織像水,成員是水滴,組織是大海;水可以適應各種外在的變化與形體;如水的組織能如此否?

水是柔還是剛?水很柔,但它也可以非常的剛。一滴水看起來很小,但很多滴水組合起來,就具備很大的力量。可以像海嘯一樣,把整個城市瞬間摧毀;水也可以潤澤大地,滋養萬民,無所不在。

水性是一,如水的組織第一個要件是平等。我們正處在一個像水一樣的年代,人人都要求平等。「平等」依政治哲學家約翰羅斯 (John Rawls) 的觀點第一是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機會均等非齊頭式的平等。如荀子所言:「唯齊非齊」。人的差異總是存在,把人人都齊頭了,就不齊了,齊頭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是假平等。

吾人認為平等在組織中的第一要件是信念平等。平等不是你我專業一樣,薪資一樣,職位一樣;而是信念平等,價值平等。

一家醫院之中的醫生、護理人員與病房清潔工,專業不同,待遇不同,職位不同。但不無論是醫生,護理人員或是清潔工他們的信念是平等的——「為病人服務」是平等的信念,是平等的價值觀。沒有醫師的醫院誰要去看病?沒有護理的醫院誰來照護病人?沒有清潔的病房誰敢入住?每一個職位都重要,職位、專業、薪給有差別,但信念沒有差別。「服務病人」是組織共同的信念與人人奉行的工作價值。

為了體現「為病人服務」的信念,慈濟醫療志業的林俊龍執行長在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開始,就帶領醫師、護理、行政、清潔同仁,志工等,一起下鄉為無法自理的貧困戶打掃家裡。院長個頭高掃天花板,副院長個頭較小擦窗戶,護理與同仁一起搬桌椅,打掃塵垢已久的貧困戶的家,直到換然一新。人人平等為貧困戶服務。

在組織,有各種從屬關係,以服務貧困的慈善工作,直接體現、學習人人平等的精神。從而更好地在醫院中貫徹「為病人服務」的信念,讓人人各司其職,而信念平等,價值平等。

所以平等的第一前提是信念;機會平等(如約翰羅斯所倡議)仍必須奠基於信念的平等。沒有平等的信念,就沒有機會平等。在一個階級差序的組織裡,機會不可能平等,資源會被權力決定。因此要達到機會平等除非權力平等,然而權力也不可能平等,因為它會造成一個無秩序的組織。組織必然有層級,有職司,有權責、有制度。除非信念相同,如以服務病人為中心,一切的資源都必須以此衡量,領導人如院長,基層如清潔工,都以此信念分配資源與行使職責。在這服務病人為中心的信念中,當每一個人的價值都被看見,都被重視,都能自主的行使,組織基於此信念也能公平的提供資源,這才是機會平等。因此,信念平等先於機會平等。

這不是說大家的想法都匡限在組織提供的信念裡,而失去個人的信念詮釋與選擇。「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真理、信念是可以討論、辯證與驗證。組織如何培養平等的信念,開放的討論與辯證是關鍵。華人比較缺少這種辯證的思維,長輩說了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長官說了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真理與信念放進一切的權力與倫理的差序格局之中。這對於組織凝聚信念共識並無益處。所以,只有將權力與倫理的框架格局放下,長輩說了算的論說中心放下,通過更開闊的討論與辯證,才能實現信念的平等,建立共識的信念。

當代組織的核心任務,就是能建立一個成員都能認同與努力的信念。圓型的中心是信念,非權力;成員在圓型組織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如圓球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待續)

南加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