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鐵艱苦建造時間線

2010年11月15日,三藩市參事會主席邱信福(前排中著西裝者)和華裔居民一起在市府門前集會支持中央地鐵項目。資料圖片

2013年1月16日市交通局展示隧道挖掘機在地底的工作。 資料圖片

2013年5月9日時任市長李孟賢對隧道挖掘機讚不絕口。 資料圖片

2014年6月16日,中華總商會顧問白蘭、市長李孟賢等視察工地。 資料圖片

2013年5月9日,以華裔醫生「張媽」命名的隧道挖掘機進行組裝工作,預計同年6月上旬開始挖掘工作。資料圖片

此圖攝於2013年5月30日,(左起)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方小龍、三藩市市長李孟賢、中華總商會顧問白蘭、市參事邱信福和布里德及工務局局長奴魯,在中央地鐵「張大媽」挖掘機前留影。 資料圖片

中央地鐵工程從籌劃、設計、施工完成跨越了30多年,華協中心資深社區規劃員周耀新根據多年工作、記憶、內部檔案、報告和媒體報道等,整理出一份時間線,展現「在30 年的時間框架內,白蘭、中華總商會、華協中心、華埠交通改善會參與主導的華埠社區積極爭取的努力。」

黑山Loma Prieta地震對華埠和市內東北部社區帶來廣泛影響。

Embarcadero 480高速公路拆除,這是一條往返華埠的交通生命線,威脅華埠社區淪為經濟孤立和邊緣化,促使華埠社區積極組織起來。

‧播下更換交通生命線和倡導中央地鐵的種子。

‧社區積極爭取交通改善,核心部分是進入華埠的三街輕軌及其二期的中央地鐵。

‧研究確定,Bayshore三街輕鐵軌作為優先事項,第二階段中央地鐵延伸穿過Soma、市場街進入華埠。

‧布朗(Willie Brown)當選三藩市市長。華埠社區和白蘭支持建造中央地鐵和Bayshore輕軌。在市長中文助理呂麗美的幫助下,布朗及領導團隊定下了基調,優先考慮地鐵項目。在白蘭、華協中心的推動下,中央地鐵獲得社區廣泛的支持,之後歷任市長紐森和李孟賢、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的市參事鄧式美、前市參事會主席佩斯金、市參事邱信福等,都積極支持該項目。

‧1996年一項重要的「華埠交通研究」確定了將Bayshore輕軌延伸至華埠的各種可能的方案,包括:1)沿三街和乾尼街延伸;2)連接四街和士德頓街;3)Bayshore到海傍成為F Line環線,進入華埠的華盛頓街或積晟街或百老匯街;4)與所有市場街地鐵合併到卡斯楚社區等其他選項。

‧市規劃局根據「華埠交通研究」,決定第二階段的中央地鐵延長線路線;

‧華埠社區由白蘭、翁錫智、華協規劃師Enid Lim、Jasmine Kaw、華埠交通改善會(TRIP)Phil Chin、Wil Din、Landy等積極推動中央地鐵直通華埠。

‧確定士德頓街替代乾尼街的地鐵路線。

‧社區主張將線路從位於花園角廣場的乾尼街(Kearny)移至4街-士德頓街路線,將車站站點移至隧道附近的華埠中心,即目前位於華盛頓街站點。

‧經過十年的組織和宣傳,中央地鐵工程獲得聯邦FTA New Start、灣區MTC和市交通局資金以及環境評估報告獲得批准。

‧白蘭、方小龍、社區領袖和市長布朗等發起了支持「中央地鐵連接社區」(Central Subway – Connecting Communities)明信片活動,在《星島日報》的幫助下,讀者從報紙剪下明信片計寄出。方小龍牧師率領社區住客聯會(CTA)主任陳葆燕、平園領袖Lee Chang Jok及華協中心工作人員前往華盛頓特區,分別拜訪了聯邦議員范士丹、博塞、普洛西、本田(Mike Honda)和聯邦運輸部長峰田(Norman Mineta),獲得他們對中央地鐵的支持,並倡導聯邦政府提供資助。來自聯邦政府的資金,是這項重大基礎設施的關鍵。

‧SFCTA和SFMTA開始了一系列的項目規劃和開發、社區設計和各個社區規劃研討會,白蘭、中華總商會和華協中心做了很多中文媒體宣傳、新聞發布會和社區外展。白蘭作為中央地鐵公民諮詢小組和時任小企業專員的邱信福、華協中心的董事們一起,與Enid參加了許多社區會議,包括在劉貴明小學內舉辦的研討。白蘭參加了很多領導人通常不會參加的活動,她作為草根階層,總是腳踏實地做事。

‧工程環境影響報告發布,先後多場聽證會和集會爭取支持和批准。

‧白蘭領導下的中華總商會積極參與社區組織和宣傳工作,圍繞農曆新年和街會開展請願,一個月內收集了17,000份請願書,聯合了聯合廣場BID、北岸區、漁人碼頭、鄭可欣領導下的RENEWSF、智庫SPUR等,以尋求支持。

‧中文媒體,特別是《星島日報》和星島中文電台全力支持社區組織工作。

‧在全市和灣區華人社區的支持下,在市政廳和華埠分別組織了集會和新聞發布會。

收購建造地鐵站所在的物業,解決租戶和企業搬遷問題,開展車站設計和規劃。

‧大多數在華埠需搬遷的企業,均獲得補償。

‧之前21個散房單位中的大多數租戶,都搬遷到全新的Broadway Sansome可負擔房屋,其他人獲得補償購買房屋。480高速公路的拆除導致了中央地鐵項目,而為建設地鐵站展開的拆遷,讓租戶搬回了曾經是高速公路入口的地點,可謂畫了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圓滿句號。

‧全球建築和規劃的重量級公司Gensler,與交通局、規劃局和華協中心合作,領導了車站社區設計過程,促成華埠站成為公共廣場交通樞紐的構思,2013年聯合發布了《中央地鐵站設計概念、實施和資助研究》,長達95頁的研究報告,奠定了當今中央地鐵華埠站的雛形。

‧在李孟賢競選市長期間,中央地鐵項目受到負面攻擊。

‧市府公共項目預算的2%用於公共藝術,使中央地鐵成為僅次於三藩市國際機場的全市第二大公共藝術項目。華協中心、中華文化中心和三藩市藝術委員會積極推動,選擇了居住在華埠散房藝術家侯玉梅的剪紙作品。

‧施工期間,市府從市場街的捷運(BART)建設中吸取教訓,避免在街道上展開開放工程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中央地鐵是一個地下鑽孔工程,僅車站建設部分影響路面和社區。

‧儘管受到影響,大多數商舖仍然堅守在華埠。

‧為了紀念白蘭保護美國最古老的華埠可持續發展的傑出貢獻,最終通過以華埠/白蘭站命名。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