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仍是必要的

(張豐 中國)

近日,中國教育部在答覆一位人大代表「關於增強文化自信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教學改革和降低英語教學比重的建議」時,明確表示,高考語數外的分值維持不變。

這位人大代表的建議,代表了當下社會一些人的看法,「英語學習是有必要的,但是沒必要佔用那麼長的時間,重視到甚至有點畸形的程度」;「改革英語教學方法,不再以考高分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語對話、生活運用為主。」

第一種想法代表了一些家長的意見,中國人學好中文是重點,英語會一點就行,讓孩子花那麼多時間學不划算。第二種似乎批評的是應試教育,考僵硬的題型太機械了,英語是語言,就要多用,多練習口語。

我看到朋友圈有不少人轉發了教育部的答覆,認為教育部的表態有一種責任心。教育部的答覆表達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回應課時問題,「中小學外語課時佔比6%-8%,明顯低於語文、數學、體育、藝術等學科」,意思是恐怕不可能繼續降低。

同時,教育部指出,按照2014年《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那些指望近期不考英語的家長,也不用再糾結了。

最近幾年,網絡上的確出現了一種淡化英語教育的呼聲,這也是有關教育改革的重要話題之一。它讓一些人感到興奮,因為多學語文,似乎更有助於弘揚傳統文化。

而英語是外國人的語言,且現在既然已經有翻譯軟件了,就更不用學了。社交媒體也不時有淡化英語的事情出現,有的城市開始減少中小學英語的學習時間,取消一些英語考試,進而有人提出要在高考中取消英語。

但是,「淡化或者排斥英語」的想法,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和執拗。比如,把對英語的質疑換成數學,那些句式也同樣成立:數學佔用太多時間了,即便是大學畢業生,能用到數學的也不到10%,大量時間都浪費了。

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是當今世界普及性的工具語言,這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不管你來自歐洲或者亞洲其他地方,都可以用英語基本交流。當今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無法真的杜絕英語。

即便「最後只有10%的人用得著英語」,我們也無法在初中的時候確定哪些孩子才屬於這10%。另外,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學習英語不會傷害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