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社會 貴在活得有尊嚴

華人重視的傳統農曆九九重陽節今年落在十月四日。敬老,其實在當今國際社會已形成共識,有的叫老人節,有的叫敬老日,也有的叫笑節。美國的是九月勞動節後第一個星期日,又稱「祖父祖母節」;英國的是三月五日,加拿大的是六月二日,日本的是九月十五日,聯合國的是十月一日……一年中最早的是伊朗一月七日,最遲的是俄羅斯十二月七日,最長的則是比利時,從十一月九日至十六日共計七天。

倡導敬老、助老,是陽光社會健康氛圍的高品風尚。老年人努力工作了一輩子,為子孫後代建設更美好的家園。然而近幾年來新冠疫情反覆,氣候危機逐漸加深,貧富差距日益嚴重,這些連串問題特別容易傷害到老年人,「老人學」乃至「老人經濟學」日益成為討論的熱點。

近年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對許多老年人造成了沉重打擊。為讓耆老活得有尊嚴,免遭生活各種不同的折磨,包括美國及加拿大均增加老人福利金。加拿大政府去年七月開始將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保障養老金永久增加百分之十;美國老年人有九成依賴社會安全金過活,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開銷,今年在通脹之下,聯邦機構雖也有調漲的指標,不過多數專家認為,就算勉強跟上通脹指數,恐怕也難完全彌補差額,尤其是同樣是少了一百元,對中產階級和弱勢族裔的意義並不相同。

女性長者的權益今年受到聯合國特別關懷。因為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較低,和男性存在薪資差異,時常由於照料家庭而中斷就業,而且較多從事於非全日和非正式的工作,這些不利條件日益積累,意味著女性在步入老年後得到的養卹金往往更低或者甚至沒有。

如何安養老人,也成為下一階段的社會議題。當長者身體機能退化,更需要照顧時,可能得搬到相關的安養機構。但近年因為照護勞動力的不足,入住的費用也水漲船高,能夠住得起的老人比例也減少。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二○二一年美國有超過三百萬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遷移,佔人口的百分之六點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老年人搬遷範圍是在同一個縣內。這也說明,雖然許多耆老有意願搬到國內外的低消費地區生活,然而現實條件下,熟悉環境整體機能的性價比,還是留住了這些老人。

舉例來說,疫情期間,許多長者出門諸多不便,華人社區的領袖曾經多次「雪中送炭」,募集社會資源送餐給長者生活的社區,形塑社區共同體。這些非常時期的行動,也許是良好的開端,但長期工作,仍有待政府社工機構的介入及接手。

在醫療方面,隨著壽命普遍增加,長者醫療需求也增加。許多老人家疾病纏身,在不同的醫院科別奔波,如何整合醫療資源,合理運用經費,減少耆老往返的折騰,是醫學界的話題;此外少數族裔長者就醫的滿意度偏低,醫療資源的不平等爭議,是許多維權人士關注的問題。

到二○三○年,全球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十四億。對於耆老權益的重視,代表著文明又進展到另一個層次,但如何將衍生出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還有更多發展及推動的空間,讓長者活得更有尊嚴。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