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畫名作 色香更勁道

一位山東大姐因用煎餅製作出凡高、莫內等畫家的名畫而走紅網絡。這位大姐將不同顏色的果汁、菜汁調配到麵糊中,先製作出五顏六色的煎餅,再將煎餅做成造型立體的花朵,最後用這些花朵拼成各種各樣的名畫,效果逼真,十分吸睛。

這位51歲的大姐名叫徐海霞,因此網友給她取了個有趣的別稱:「煎餅霞」。

過去,我們見過翻糖藝術、蛋糕藝術、餅乾藝術,想不到現今竟能看到煎餅藝術,著實令人眼前一亮。所謂:「食色,性也。」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範疇內,飽腹的美食與五感的藝術本就息息相關。

從莫內的《牡丹瓶花》到達利的《冥想玫瑰》,用山東煎餅描繪西方畫作,傳統美食的跨界破圈無疑能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兼收並蓄。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各色物件,都能通過藝術改造,實現文化創新,山東煎餅自然也不例外。只要沉心投入,悉心雕琢,大膽創作,即便是街頭小吃,即便「土味」十足,也能走進藝術殿堂,成就一番事業。換一個角度看,由山東煎餅製作的藝術作品,氣更「香」,色更「濃」,更為立體,也更有實用性。

或許,在一些人眼裡,開展藝術創作,必須抓早抓小,經歷持久的藝術訓練。可實際上,大眾藝術本就平和、親民、無門檻。51歲的大姐都能用煎餅打造自己的藝術作品,年輕一輩的我們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何談坎坷?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仔細觀察手中的事物,熟練運用手中的技藝,並樂於從中挖掘專屬於自己的生活樂趣。

走進體驗經濟時代,我們這一屆消費者,不僅想要吃得香,還要看得美。傳統美食若想向外拓寬發展空間,必定得注入新鮮血液,持續改變自身形象,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內容。通過適當的藝術改造,製造吸睛亮點,往往能帶動一批又一批年輕消費者參與互動學習,品嚐消費。說到底,煎餅美食的藝術,不能止步於大姐大媽的手藝。

煎餅是多數山東人的主食之一,長期以來備受人們喜愛,煎餅中間加入韭菜、白菜、小瓜、胡蘿蔔、等蔬菜,配以整辣椒、胡椒、孜然、粉條等佐料。

記得清代蒲松齡曾作《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數百年的古人都能有文字,展現煎餅美食的藝術性。身處物質資源充沛的新時代,我們為甚麼不能用更多樣的形式展現傳統美食的風味,展現中華文化風采?嚴萩平 中國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