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撤軍周年 阿富汗危機與轉機

就在一年前的八月中,美國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倉促撤軍,民眾衝進機場巴附著軍機揚長而去的畫面,依然浮現在許多美國人的腦海中,甚至取代了越戰末期西貢美國領事館屋頂直升機撤僑的圖像。

一年後,美國無人機襲擊殺基地組織的艾曼·扎瓦希里的行動,證明華盛頓擁有「雖遠必誅」的遠程打擊能力,稍稍為美軍挽回面子。混亂撤軍源自於情報的紊亂,上下決心不一致,撤離美國人及其盟友的應急計劃未能完整執行。美國是否從中汲取教訓?衝擊美國盟邦彼此的互信。有人說俄烏今春的衝擊,提供一個機會,為美國與歐洲盟邦攜手援助基輔抗敵,重建美國全球盟友的信任。

但更深一層探索美國出兵戰略,時序再往回推二十年前,入侵阿富汗及如何界定勝利?撤軍的上限與下限如何達成共識,能否得出總結?美國國會二○○八年成立「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導長辦公室」,曾經以「記取教訓」為由,遍訪四百多位美、阿官兵和官員,但內容被指有掩蓋真相嫌疑,因此有一名華郵資深記者上訴聯邦法院取得談話記錄,整理撰寫成《阿富汗文件》,該書的訊息是,「明明戰事及政策推動都受挫,但卻不斷掩蓋真相,難怪會複製越戰挫敗」。

阿富汗自古即為戰略要地,民風頑強,大英帝國、蘇聯及美國先後兵敗此地,被認為「帝國墳場」,歷史的一頁又翻過去了。

從西方媒體的角度視之,阿富汗已受到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摧殘,農工商業倒退,民生凋敝。也因此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在內的美國、德國、印度及英國人士七十位國際經濟學家,最近敦促美國把近一年前塔利班重新掌權時所凍結的七十億美元中央銀行儲備,交還給阿富汗,希望藉由經濟的發展,早日脫離貧困。

近年來阿富汗鄰國從戰略地位出發,巴基斯坦、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競相表示願意與塔利班合作。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會議七月底召開,中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外長舉行會晤,兩場會晤討論的重點都是「中巴經濟走廊」,擴展同中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國企業將在阿富汗西北地區,建立一座大型發電廠,並探勘當地天然氣資源,並與阿臨時政府溝通,希望能夠延伸到阿富汗,將來還可以連接伊朗,打造一條貫通中國、中亞至中東的經濟走廊。不過,由於延伸的規劃要穿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強烈反對,認為這個項目嚴重侵犯印度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顯示出其戰略要地的複雜,並未隨著重建契機的降臨而減少。

歷經戰亂、落後、孤立,阿富汗仍殘留恐怖組織的陰影,猶如處於黑暗與黎明的交界,等待著交流、重建、復興的曙光。最後,共同開發機會之窗是否為阿富汗開啟,仍然牽動著各外部勢力的拔河。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