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閩北存百座木拱廊古橋

萬安橋不用一釘一鉚,以榫卯連接。

(星島日報報道)浙南(浙江南部)、閩北(福建北部)山區縣市留存百餘座宋代以來的木拱廊橋。這些古廊橋,不用一釘一鉚榫卯連接,在高山溝壑間長虹臥波,成為當地人精神圖騰。 

榫卯結構 不用一釘一鉚

二○○九年十月,以閩浙為代表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一二年,閩浙兩省七縣二十二座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近四年間,浙閩兩地通過募款捐建,新建了三十二座木拱廊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隊伍擴增,由三十三人增加到五十二人。 

不過,自然災害和火患對木拱廊橋的威脅依然難禦。二○一六年,浙江泰順縣有三座古廊橋在台風襲擊中被損毀;除萬安橋外,閩北武夷山的餘慶橋、建甌的步月橋亦毀於大火。 

近些年,大理古城、麗江古城、銅仁川主宮等地發生的火災,引發全國關注。澎湃新聞發表評論指出,事故再次敲響了文物保護的警鐘。很多歷史文物,尤其是木質結構的橋梁建築,耐火性較差,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快速蔓延,會對建築造成毀滅性的損傷,所以在消防上必須做到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