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中關於「大白」的二三事

本文仍然是為大家補充一些平日不為意的新聞。此次跟中國國情有關。

七月中前後開始,全世界不少地方都發出酷熱警告,連平日很少會大面積氣溫攝氏40度的中國,也有七、八十個城市發出高溫紅色警報,不少省市也破攝氏40度高溫紀錄;有記者量度地面,更高達六十多度。7月28日中國某大型網媒有以下新聞標題:「全國桑拿天地圖出爐:廣東、福建等地將體驗『高溫牌桑拿房』」。中國有多熱,可想而知。

當我們一般人都熱得難受,會替戶外工作的環衛工、交通警感到辛苦時,有一種身份的人,簡直令人不忍看見——他們就是被稱為「大白」,要穿密封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對這個工種的人員,表示尊敬、尊重是不夠的,本文談一些不是太多人報導的觀點及細節。知道足夠多的細節,才會作出理性的判斷,理性地吸收知識和訊息。

首先,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陳瑞深,在2022年2月發表的學術文章指出,以戶外溫度攝氏35度來計(注意,已不是說當前的40度),在攝氏35度之下穿上密不透風、俗稱「大白」的人員,只不過是1小時,體感溫度可以飆升至64度。因為大白防護服和外界隔絕,等於沒途徑散熱。

至2022年6月,《熱工程案例研究》雜誌刊登了廣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學者的一項研究,對3658名醫護人員在烈日當空下穿大白工作的身體不適,做了調查研究。以下是結果:當中80%大量出汗,呼吸困難的55.2%,頭暈的45.3%,心悸的29.3%,還有過度脫水的有46.8%,視力障礙的有49.3%;手被汗水浸泡至脫皮的有56.7%。此外,面部腫脹有74%。

再至7月16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團隊在「華山感染」公眾號指出,一旦環境溫度破35度,防護服就不可能通過傳導、對流或輻射散熱。因此張宏文團隊建議,不同於在方艙或定點醫院病房救治患者,醫護在戶外、沒有空調的環境執行篩檢時,原則上無需披掛防護衣,只要近距離接觸時戴上N95口罩即可。

在張文宏團隊呼籲戶外人員可以不穿大白之前的7月14日,江西南昌溫度高達攝氏38度,當天,一名核酸採樣護士突然暈倒,經搶救半小時後脫離危險。這位護士出現癲癇症狀,專家表示,說明她的腦部已受到熱損傷。護士本人無疑是搶救回來了,不過她極可能已發生不可逆轉的腦損傷。之後,7月16日,南昌宣佈,室外採樣人員不再穿防護服採樣,改穿一次性隔離衣。此外,採樣地點盡可能安排在蔭涼處,避免陽光直射;採樣人員一小時換崗,並且在檢測點安放製冷機、風扇、冰塊等,全力保障核酸採樣醫務人員的安全健康。

到目前為止,江西南昌是明令可以不穿大白的先行者。7月20日上海也有變動,不過也只是讓核酸採樣人員有選擇,可以選擇穿隔離衣或者大白防護服。

中國內地傳染病專家繆曉輝教授表示,穿著「全副武裝」,即大白防護服的醫務人員不方便上廁所,會因此減少飲水。而他們同時大量出汗,會很容易引起中暑和循環衰竭。其次,繆曉輝教授表示,如果周圍空氣超過攝氏40度,穿大白的工作人員,體溫調節中樞調控會失效,令體溫可能達到或接近環境溫度,從而傷害中樞神經系統。如果同時被熱晒,就有可能導致熱射病,構成生命危險。

另一位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振華表示,雖然沒有研究對比過醫護人員穿與不穿防護服對感染風險有何分別,但從原理分析,穿大白沒有必要,反而容易造成形式主義。張振華所指的原理是,防護服無非是為了防止病毒顆粒或氣溶膠粘到衣物上。其實只要不用手觸摸口鼻及眼睛,單憑物體表面傳毒的風險已被證明非常低。加上室外空氣流通,穿一件薄薄的一次性工作服進行遮擋已足夠。本文就為大家補充可能被忽略的新聞。

文章結束前做總結:中國內地有多地出現因熱射病而就醫的個案,有些甚至死亡。「熱死人了」當前已不是形容詞,是陳述事實的用字。大白中暑暈倒的新聞其實不斷湧現。防護衣,本來是用來保護他們的,現在卻成為他們健康的最大威脅。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