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草根藝術家資助計劃

李敏雄睡房兼工作室,向到訪的吳佳恬、鄺楚瑩介紹自己的創作心得。

菲律賓裔藝術家Jeanette Lazam,在所住的長者公寓接待到訪的吳佳恬、鄺楚瑩,講述生活、創作經歷。

廣場舞導師周笑雲,在散房接待到訪的吳佳恬、鄺楚瑩,分享自己如何自學及教授廣場舞。

廣場舞導師周笑雲,在散房接待到訪的吳佳恬、鄺楚瑩,分享自己如何自學及教授廣場舞。

雷祖舜住在華埠某公所的單間,他向到訪的吳佳恬、鄺楚瑩介紹漫畫創作。

吳佳恬在美西八和會館,訪問八和會館主席譚念帖。

供奉在美西八和會館的珍貴歷史文獻。

潘育川向長者們介紹如何創作《一個藝術家居家避疫的456日》觀念攝影作品。

(文/圖:記者黃偉江 )

移民到美國後,能繼續把藝術作為一份引以為榮並獲得尊嚴收入的華裔藝術家,實在屈指可數。為數不少的為了生計,放棄了自己的藝術夢想,藝術幾乎成為奢侈的代名詞。新冠病毒疫情及亞裔仇視罪行橫生以來,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藝術家資助 基於信任

所幸的是,三藩市芳草地藝術中心(YBCA)於2021年5月推出了三藩市藝術家收入保障試點,最初由三藩市藝術委員會的公共資金資助,後來獲得#StartSmall基金會和麥肯齊·斯科特的額外私人捐贈,共投入130萬元。YBCA與六家致力於推動經濟公正的三藩市文化藝術機構合作,重點資助60位受困於因新冠疫情而加劇的結構性種族主義、流離失所和社會不公的在三藩市生活、工作的藝術家,提供每人每月1000元、為期18個月的現金資助,為他們創造一個「喘息空間」。中華文化中心(CCC)是應邀參與該計劃的唯一亞裔社區組織。

中華文化中心通過10個月的嚴格甄別,6月底宣佈10名獲得資助的亞太裔藝術家,分別是:雷祖舜(漫畫家)、周笑雲(舞者)、李敏雄(攝影師)、潘育川(當代藝術家)、郗雨姍(攝影師)、美西八和會館(粵劇社團)、 Kar Yin Tham(獨立製片人)、Kylie Panday(社區藝術教育工作者)、Jeanette Lazam(插畫師、畫家、作家)等。

當中不少獲獎者,也許從未站在聚光燈下,不曾有過掌聲與喝彩,但他們依然努力和堅持,把滿腔藝術創作熱情,傾注到所熱愛的社區,為社區發光發熱。

「CCC支持並倡導一個公平、公正的制度,使藝術家和社區能夠蓬勃發展。這個創新的收入保障模式,是我們探索幫助藝術家實現財務自由的可能性,也是我們把藝術家作為健康社區及長期性社會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中心執行總監梁凱欣表示:「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激發一種更富有同情心和基層關懷的援助分配模式。我們很榮幸,提名了10位藝術家,他/她們積極塑造聚焦於在華埠生活和工作的社區敘事,他們是傑出的攝影師、漫畫家、藝術教育工作者、製片人、插畫家和粵劇演員,他/她們代表了跨代際、跨文化和跨種族的華埠社區的卓越傳統。保障性收入和基於信任的投資計劃,挑戰了根深蒂固的、帶種族主義色彩的、涉及個人價值和權益的平等問題。基於這種精神,該社區聯盟努力展示著這樣一種信念:相信藝術家、相信社區、相信人性。」

基層藝術家 夢想與努力

社區藝術專案主任鄺楚瑩(Vida)介紹,CCC和攝影師和社區藝術家顧問三凡,甄別那些沒有機會參與資金申請的社區藝術家,特別是非英語的低收入移民藝術家、由於語言障礙、技術障礙,或申請資助遇到困難的草根術家,「我們親身見證了藝術家們的信念、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夢想。」

項目評估分析師吳佳恬表示,藝術家需要可持續的、可以與他們所持社會福利不衝突的支持,「我們希望通過收入保障試點計劃,展示一個可持續的、沒有附加條件的資助模式來緩解低收入、被邊緣化藝術家面臨日常經濟困境的壓力。」

三凡說,「CCC秉承專業、負責、尊重和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候選人。選出的獲獎者有代表性,覆蓋不同藝術種類、年齡、文化背景等。這次活動,幫助主流社會認識亞太裔草根藝術家,讓他們進入主流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他認為資助計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藝術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努力的夢想與藝術成就得到認可,並成為鼓勵他們繼續創作、服務社區的動力。

群星璀璨 社區藝術之光

雷祖舜,漫畫家,台山籍,88歲,目前獨居在華埠。身為漫畫家,他專注於捕捉華埠日常生活中的詼諧瞬間和幽默時刻。在中國生活時,他每周為當地的週報創作、供稿。移民到三藩市後他堅持創作。過去十年,他出版了漫畫集《笑一笑》,裡面收錄了他在中國30年來創作的作品。近年,他圍繞抗疫、仇視、社區經濟復甦等題材進行創作,以嬉笑怒罵的風格,諷刺特朗普政府對華的言論。他計劃今年中秋節期間在新杏香酒樓舉辦個人漫畫作品展,並出版最新作品集《再一笑》。

周笑雲,廣場舞導師,開平藉,70多歲。她2003年移民到三藩市,住在華埠狹窄的散房,從事清潔工作,下班後,變身為華埠花園角上熱情高漲的廣場舞導師。她經常帶領約50名成員,與各區的廣場舞團體開展交流、學習,還參加每年一度的華埠舞蹈節、元宵花車巡遊等活動。周笑雲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相長,她通過視頻自學舞蹈,然後耐心教導舞蹈團成員,一起在華埠舞出一番新天地,給社區帶來了活力、愛與關懷。

李敏雄,攝影師、策展人,台山藉,71歲。李敏雄從事攝影工作大半輩子。15年前他從廣州移民到三藩市,一直用鏡頭記錄當地華人社區的日常生活與歷史性時刻。2021年5月8日,李敏雄在在他參與聯合策展的《華埠日記》攝影展覽,記錄了疫情期間華埠面貌,聯合創辦了社區公益藝術項目——「藝術驛站」,在公共空間及商業空間為藝術家搭建展示與溝通的平台,以可負擔的短、平、快的方式,將藝術轉化為推動華埠經濟復甦的力量。最近,他參與策展的《新春全家福拍攝》、《群星閃耀華埠》、《藝術家華埠寫生展》、《鄭向陽獲獎作品展》、《饒影凡杯華埠醒獅攝影大獎賽》、《永遠的唐人街》等展覽,給疫情下的華埠帶來藝術的氣息與振興的力量。李敏雄參與策展在華埠麥禮謙圖書館舉辦的《眾志成城》攝影展覽,將於7月14日開幕,展期持續4個月。

潘育川,開平籍,當代藝術家、策展人,從事藝術創作與教學。他1988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在中美兩地多個藝術團體擔任職務,曾在中、法、美、意、澳等國家舉辦個展及聯展數十場。疫情期間,潘育川的畫室被迫關閉、父親不幸去世。但這一切都無法撲滅潘育川的創作激情。他在灣區組織了多場寫生活動,並創作了《一個藝術家居家避疫的456日》觀念創作。疫情期間,他嘗試用手機攝影結合代表自己「小人物」的手繪創作,堅持每天發佈作品到社交群組分享。他說,「這批行為攝影創作,屬於我觀念攝影的一部分,反映了疫情正在束縛著人類,阻止著人類急促地向前,但又讓我們急促地停下來,好好反思。」7月8日至17日,潘育川參與的8位灣區藝術家作品聯展《後疫情時代》,將在14786 Washington Ave. San Leandro的中國畫廊舉辦。

郗雨姍,攝影師。她是中國移民的女兒,在美國東岸長大。她的作品記錄了當地華人和亞裔社區的經歷和行動,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和團結運動。她試圖拍攝與她相關的人物、社區和運動,避免在作品中加入一種外在的、不連貫的凝視。她的作品也受到她自己的平權運動以及經歷美國種族主義和系統性暴力的影響。她希望自己的攝影可以幫助展望一個更公正的未來,並通過細緻入微、充滿善意的觀察來描繪我們的社區。

美西八和會館,粵劇社團。美西八和會館成立於1957年,在美西地區傳承粵劇曲藝,支持和庇護移民粵劇藝術家,為他們提供資源和機會,讓他們在歧視環境中生存下來。在其他機構排斥弱勢群體時,八和會館幫助他們打破學習參與粵劇這種傳統精英表演藝術形式的經濟障礙,創造了一個歡迎這些藝術家、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的空間。此外,八和會館還堪稱為一個博物館,保存了許多沉澱著華埠粵劇曲藝歷史的珍貴文獻,包括:大佬倌的劇照、演出的戲橋、海報、戲服、道具、樂器等。他們每年舉辦的華光師傅誕慈善演出、每周開局演練,成為灣區粵劇藝術愛好者的盛事,對推動粵劇藝術起到積極作用。

Kar Yin Tham,獨立製片人。她參與製作的敘事項目《Adrift in Sunset》與《Collisions》曾在全國和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並榮獲最佳影片獎。Kar Yin目前正在製作和聯合導演一部名為《Home is a Hotel》的紀錄片,講述三藩市散房住戶身處逆境但不屈服的故事,同時揭露住房不公的現狀。紀錄片的角色,包括華裔、非裔、拉美裔等弱勢群體。

Kylie Panday,三藩市居民,華埠金美倫堂藝術教育者。作為一位新生代的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她向青少年分享學習書法、繪畫、紋身和音樂方面的體驗,激發並鼓勵學生將藝術創作融入日常生活。她創作實踐的核心理念,讓藝術成為社區治癒的媒介和行動。Panday最近為「非裔的生命也是命」運動,在屋崙創作了一幅壁畫。她致力於通過金美倫堂的分享,傳承華埠文化遺產。

Jeanette Lazam,菲律賓裔,插畫師、畫家、作家。她在紐約曼哈頓下東區的 Jacob Riis公共住房出生和長大。1960年代,她搬到三藩市,居住在歷史悠久的華埠馬尼拉鎮國際旅館。1977年8月4日晚,她與最後駐守在國際旅館的55名貧困菲裔和華裔長者租戶,被警方強行驅逐。在紀錄片《Manilatown Manang》中,她講述了作為人權活動者與租戶一起捍衛國際旅店租戶權利的經歷。她參與了三藩市市立大學的菲律賓文化團體,堅持插畫創作。疫情期間,她搬回了國際旅店。近期,她在Manilatown傳統基金會舉辦了一系列表現不同文化的神和女神為主題的插畫作品展覽:《A Celebration of Mirth, Myth, and Mythology》。

社區的健康與強壯,需要文化藝術的滋潤,藝術家與社區的關係,唇齒相依,共同成長。中華文化中心這項努力有益的嘗試,令獲選的雷祖舜、李敏雄、潘育川等藝術家備受鼓舞,持續參與及策展多個項目,他們用行動回報資助方的支持。期待今後能有更多類似的機會,鼓勵更多藝術家繼續發揮他們的創作熱情,推動跨文化的交流、豐富社區文化、服務社區。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