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價值

「他希望遺愛人間,你可以當成……聰仔的器官在另一個人身體\xf9媊~續生活下去。」

  這是電影《世上只有爸爸好》的對白,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和廖啟智飾演的全叔解說,希望他認同他已腦幹死亡的兒子的遺願,捐出兒子的器官救活其他病人。

  喪失至親的心情當然是低點,更可能是喪親者從未遇過那麼低的低,雖則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是專業的醫療人員,但同樣亦只是一名陌生人,要在那剎那接觸喪親者殊不容易,更遑論是要向對方提出替他逝去的至愛捐出器官,再加上要分秒必爭,當中需要的同理心、醫學知識、技巧和心理質素可說是能人所不能;既要撫摸喪親者的心靈,尊重他們的感受,同時亦要把他們的悲傷和憤怒轉化為大愛,談何容易,輕則被婉拒,遇到「黑面」以至不禮貌對待亦要理解,更不能輕易放棄解說,更難的是在最終被拒後要和等候器官移植的無助病人一起接受無奈,甚或看著他們離開。

  在香港一共有九位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她/他們是資深護士,一起合作二十四小時當值;在二 二一年有三十六位善心市民在離世後捐出器官,換句話說,每名主任全年只有四次成功,但她/他們面對這麼多的失望也沒有放棄,那種信念和堅持真是不簡單。

  曾經有西班牙的專家和我提及,西班牙在器官捐贈方面首屈一指,全賴有足夠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平均每所大型醫院便有四名全職主任,是香港的四倍;以「叮噹馬頭」的美國作比較,他們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對人口的比例亦太約是香港的四倍,看來我們真的需要加一把勁。

  有說器官聯絡主任是死神的使者,我會說她/他們是比白衣天使更天使的天使,我亦以她/他們為傲,最後讓我和大家分享電影中主任和全叔的另一段對話:

  「如果可以從死亡……衍生更多的生命,那死亡仍然有它的價值。」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