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恒:創科成港經濟新動力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指,創科界近年逐漸進入黃金時間。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政府近年大力發展創科,儘管創新及科技局於二○一五年才正式成立,但自回歸以來政府已經看清楚,香港若要繼續往前走,創科發展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領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表示,過去幾年創科成為新的經濟動力,在人才、機構數目上均大增,而不少成功上市的創科公司例子,例如商湯,顯示香港的市場太小,需要經歷融入大灣區及內地市場後,才能逐漸壯大,甚至將規模擴展到全世界。

薛永恒表示,回歸第一屆政府就開始着手準備發展創科,但因當時仍處於起步階段,勢頭比較弱,所以香港一直都較為倚重金融、貿易、物流和旅遊四大經濟支柱,但社會現在對創科已經有全新的看法,這幾年創科成為新的經濟動力,市場開始推出科技商品。

初創科企8年增至4000家

他舉例指,二○一四年本港有約一千家初創科技企業,現在已經有四千家左右,僱傭人數則由兩千多人增加至一萬四千多。他又提到,以前研發人員大多在大學或實驗室做研究,現在開始進入市場,在初創公司研發出科技產品;而這些創科企業吸引來的風投基金的投資由二○一四年十二億四千萬,大幅躍升至二○二一年達四百一十七億。

薛永恒表示,香港的基礎科研領域相對較強,但早期並沒有將這些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到應用科研再商品化的氛圍存在。有見於此,本港開始有一些配套出現,除了科學園和數碼港,還有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出台支持,鼓勵將基礎科研的成果做轉化。他笑言,香港創科界近年開始「人到錢到」,逐漸進入黃金時間,十幾家獨角獸企業陸續「畢業上埋市」。

他說,商湯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由最初九十年代在實驗室展開研發業務,二○一四年進駐科學園旗艦店,慢慢在全世界開枝散葉,成為其中一家最有價值的人工智能公司,二○二一年再回到香港上市;「大疆創新」在科技大學「出咗世」之後也去了深圳。

指企業擴大成果要「走出去」

這個旅程還沒完結,薛永恒認為,商湯是比較成功的例子,但都要去過內地後才能發展得更好,可見香港的市場太小,要將科研成果落地包括原件製造,再測試,再優化,再拿到生產綫「由零到十、由十到一百、由一百到一千」,甚至推出市場,作為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不可能在每一個科技領域和環節都做得完備,創科公司要將成果擴大都要去其他市場。

他再舉例,香港其中一個年輕的創業者GoGoVan將市場的需要轉化成一個商品推出,在數碼港拿了十萬元開展業務之後就去了新加坡和東南亞,再回到大灣區深圳,最後在香港上市。

薛永恒相信中港合作模式在未來會更為加強,而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內地由初期主要提供平價人力和土地,到現在分別在不同的創科環節建立了自己的強項。他又表示,香港作為積極的合作者,要想創科產業做得更快更好,就要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厲害的跑手們「強強聯手」,例如香港的基礎科研和深圳的應用科研兩者成果轉化的能力,還有東莞、廣州及其他量產的工業基地,才可以在全世界科技的比併中脫穎而出。

「兩地合作模式未來會加強」

薛永恒表示,大灣區城市之間既能夠做到優勢互補,也難免會有競爭的存在,所以香港「自己也要自強」。作為創科局局長,他希望創科整個產業環節中能有更多的部分能夠留在香港,令到本港的經濟得到更大益處。他又補充,希望在新一任第六屆特首的領導之下,本港無論是在經濟發展、青年向上游或者民生改善,都能夠透過創新科技和再工業化做得更好。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