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與國父孫中山先生

僑委會致贈「忠義報國」扁額。記者王慶偉攝

義興(美生)的「角尺圓規」會徽,是主流社會唯一認證的華人社團。記者王慶偉攝

早期華工中就有洪門兄弟,互相幫助。網路圖片

美國國父華盛頓是義興中人。網路圖片

五洲洪門致公總堂盟長趙炳賢介紹洪門祭壇。記者王慶偉攝

致公堂祭拜辛亥革命烈士之靈位。記者王慶偉攝

致公堂內的陳設宛如一部中華民國開國史。記者王慶偉攝

孫中山與中國致公黨合影。網路圖片

孫中山與洪門關係深厚。網路圖片

洪門五洲致公總堂仍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網路圖片

1911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亞洲第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美洲洪門致公總堂及海外洪門成員為孫中山的多次革命,捐獻了金錢、付出了生命。是怎麼樣的原由,讓當時的洪門心甘情願地為孫中山付出?「華僑為革命之母」為何而來?這要從洪門在美洲的歷史講起。

洪門在美洲

1848年加州剛併入美國版圖後,發現了金礦,這不但引起了美國東部人民往西行的「淘金熱」,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地區的民眾也開始了一批批來美國西岸淘金。洪門最初在1846年叫義興公司,1848年改名為致公堂,於1879年在加州註冊為非營利機構。當時因為「金門」(三藩巿)是中國人進入美洲大陸必經之路,華人眾多,到了1860年時,加州的華人已經達到3萬人,而那一年全加州也只有人口38萬人,可以說是在加州早期拓荒時,華人佔的人口比例已經不少。

金門致公堂因華人人數多而發展蓬勃,並逐漸扶助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巴拿馬等華人城巿開堂,於是在1934年有 「五洲致公總堂」的稱號。洪門致公堂的誕生和興起是歷史必然趨勢,因為當時華人能夠保護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互幫互助,團結起來,共同抗爭,有其廣泛的社會基礎。早期來美的華人大多加入洪門致公堂,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門致公堂。

加州發現金礦和1865年美國開始興建橫跨北美洲大陸的鐵路「中央太平洋鐵路」,從中國南方招募勞工來美造鐵路。從1865年到1869年之間,約有1.4萬華工來美,約佔修建鐵路工人的80%-90%,大部份來自廣東、福建兩省。致公堂當年的功能,等同華僑的福利機構,以至包辦「客死異鄉」的殮葬、執骨、運送返鄉等服務,都在其功能範圍。

致公堂實際上成為當時的「民間領事館」,為異客他鄉的華人謀福利。華人在北美總會有困難,致公堂會出來解決;華人有紛爭時,致公堂擔起仲裁的角色;各堂口有衝突時,致公堂會出來調停,最終轉危為安,將華人團結在一起,維護權益,抗暴抗爭,互利互動,為身處異國他鄉的華人有個安生立命之依靠。

洪門與義興會

義興會的英文為「The Freemasons」(又譯共濟會、美生會)是致公堂歷史上的獨特、唯一的發展,為其它堂所沒有。義興會類似洪門,是遍佈全球的兄弟會組織,起因也是政府的打壓和迫害,成為秘密活動組織。美國的義興會成員有開國元勛華盛頓、富蘭克林等人,近代有麥克阿瑟,會員多為政、商、學界中、上階層人士。

1879年致公堂在義興會的協助之下,在加州註冊成為非營利組織,當時的名稱為「加州華人義興會」(California Chinese Free Masons),是唯一取得 Freemasons名稱的華人堂所,可見洪門致公堂已俱有相當規模,能夠獲得 Freemasons 的認可。

1921年義興會贈予致公總堂「角尺圓規」會徽,至今仍懸掛在致公總堂的大門上。1922年由 Major John B. Jeffery 義興會主席推薦十多位主流的上層人士,成為致公總堂的名譽會員。這件事的意義在於致公總堂獲得美國白人及主流社會的認可及肯定,在當時已經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根據致公總堂紀錄,1922年在墨西哥發生順、善兩自省分堂二百多人被陷害下獄,得義興會要求華府向墨西哥交涉,結果全部獲釋。這件事可以看出致公堂的影響力,已經達到外交的層面。

義興會在抗日戰爭後,沒有跟致公總堂的來往文件,形成獨立發展,但「Chinese Free Mason」 已經是註冊的名稱,致公堂實際上已經是「民間領事館」。

致公堂與孫中山關係

洪門致公總堂和孫中山、中國國民黨有深厚關係。孫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9 年在香港合組廣東三合會、長江哥老會、香港興中會為「興漢會」,孫中山為會長,因此被視為實行洪門宗旨, 1904年1月在檀香山為孫中山特別「開台演戲」(洪門稱拜盟日演戲),得以「入闈」(入會),孫中山以本名孫逸仙入盟,被封為至高的「洪棍」(元帥)。他於1904年3月離開檀香山前往三藩市。

由於孫中山位居「洪棍」,受到各地洪門兄弟的尊重,但於1904年4月在三藩市被美國移民局拘禁,指孫中山是滿清政府所通緝之亂黨罪犯,不能讓他登陸,被扣留在碼頭木屋17天,經素重情義的當地洪門致公堂營救,才能出險。而被拘的17天飲食,都由致公堂黃三德供應。致公堂為此訟案秏費400餘元。孫中山於1904年4月28日登陸三藩市到華埠,入住致公堂會所。

這件事關係革命前途重大。假如孫中山不獲准入境,則以後申請也不會核准,在美國的鼓吹革命、籌措款項都無法進行,甚至會影響到日後的革命,有可能不能成功。

孫中山此次來美,主要目的是發展組織,聯絡僑團,以配合籌募革命運餉。孫中山對致公堂具有信心,寄予最大期望。然而洪門組織雖廣,但當時會員對「反清」意識薄弱,聯絡也很鬆懈,因此孫中山向黃三德建議,先修訂章程,然後出發親訪各埠支堂,進行登記會員,徹底整頓。

1904年5月,孫中山手訂「致公堂新章」。新章中稱:「本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這與興中會之宗旨完全吻合。孫中山並託《中西日報》翻印鄒容所著《革命軍》一書一萬一千冊,分送各地華僑,糾正思想之錯誤,增強興中會之力量。

孫中山修訂「致公堂新章」後,與致公堂黃三德啟程,於半年之間到沙加緬度、紐約、聖路易、匹茲堡、華盛頓、費城、波士頓等地籌款。

1911年國內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善後救濟需款極大,而各省志士又圖謀舉義。孫中山於1911年1月及6月在三藩市繼續進行募款,因感當時同盟會與致公堂各自為政,未能團結一致,以致力量削弱,與致公堂數度協商,以簡便方式優待同盟會會員入「入闈」(入會),並在孫中山監證之下加入致公堂,以表合作之意。

致公堂與同盟會結盟後,1911年7月由雙方合組「籌餉局」(對外稱「國民救濟局」),職員則由兩團體中遴選充任。「籌餉局」成立後,孫中山以及募捐員出發,歷經美北、美中、美東各地籌款,前後總共募得四十餘萬元(約合今日250萬元)。

1911年10月11日孫中山在丹佛籌款時,閱英文報紙,始知武昌起義成功。10月15日赴芝加哥同盟會舉行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僑胞參加者甚眾,場面熱鬧。

五洲洪門致公總堂只有付出

從孫中山加入洪門、要求同盟會會員全部加入洪門、成立「籌款局」籌款,並成立《少年中國晨報》鼓吹革命;而黃花崗72烈士中,就有全球洪門兄第68位,因此孫中山稱「華僑為革命之母」絕不為過。

革命成功之後,五洲洪門致公總堂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有付出。沒有一位洪門兄弟成為大官,甚至黃三德要求洪門成為民主政黨,都被婉拒。革命時所籌款也被沒有下文,一筆勾消。洪門出錢出力,為革命犧牲,卻沒有得到任何絲毫的報酬。回看歷史,雖然說孫中山在革命成功後,諸事紛擾,無暇顧及當年出生入死的洪門昆仲,但中華民國政府實在有欠洪門致公總堂。

五洲洪門致公總堂到今天仍遵守建堂祖訓,在屋頂上仍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堅定不移的支持孫中山所創建的中華民國。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