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賣業」 得人中意得人恨

作為互聯網經濟的一部分,中國餐飲業的外賣服務由於方便民眾可以足不出門,在家購買,本來就有其獨特優勢。加上三年來疫情爆發,食肆餐廳的堂食時開時停,人們無法正常進餐,外賣業就更受人青睞了。據權威調查機構中商產業研究院《二○二一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二○二一年中國的外賣餐飲規模為八千一百一十七億元,佔全國餐飲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四,預計二○二二年外賣餐飲規模可達九千四百一十七點四億元。

不過面對外賣行業的風生水起,並不是所有人都一致讚揚的。首先是餐飲實體店的經營者,消費者越是喜歡送餐服務,就意味著到店消費的人群越少,餐飲實體店的經營就越困難。其次是商業地產的投資者,餐飲實體店越蕭條,購物中心的店鋪就越難出租,就算勉強租出去,價格也會很低。再次是外賣消費者本身,他們一邊享受著送餐上門的便利,一邊抱怨送上門來的餐品貨不對板,甚至不合衛生標準,與到店進餐眼見為實沒法相比。

還有馬路上的汽車司機和過路行人,每天在馬路上碰到騎著電動車橫衝直撞的「外賣騎手」,一不小心就會被碰到,或者嚇出一身冷汗。如果車上載著老人,很可能會被急剎車驚出心臟病來。至於「外賣騎手」們也有苦衷。一年四季日曬雨淋就不說了,極端氣候下不能停工,觸電身亡也有過例子。

儘管外賣行業存在著這麼多不足,作為與互聯網高科技相連接的新興產業,它仍然得到政府的支持。這是因為它確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對於消費者來說,使用便利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別是從小就習慣於享受外賣,不會做菜不煮飯的「九○後」、「○○後」,外賣幾乎成了他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沒有了外賣服務,他們可能連基本的生活都不會。

從政府的角度,外賣經濟雖然衝擊了實體店的經營,但也提高了餐飲銷售的總體數量,原先由家庭廚房承擔的一日三餐,現在轉移到外賣消費上,社會餐飲零售總額無疑會大大增加。無論就業機會還是稅收,都會水漲船高。何況外賣經濟與互聯網平台經濟、智能手機,5G通訊是綁在一起的,熱切盼望趕超世界高新科技浪潮的中國政府,更會盡力維護和支持方興未艾的外賣經濟了。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外賣經濟的好處顯而易見;另一方面,外賣經濟的缺陷也有目共睹。如何妥善解決這個矛盾,已成中國官方不可迴避的一大問題。其實,類似的情況過去多次出現,其他國家也屢見不鮮。只不過在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總會小心翼翼地平衡這些矛盾。如果一時找不到完美的解決方案,寧可慢一點,也不敢急於求成。而在中國,通常不會那麼講究,只要能夠達到主要目的,其他方面不妨放一放。等到主要矛盾解決了,再回過頭來解決其他問題。

例如當年為了把GDP搞上去,先把綠水青山的保護放一放;為了把科學技術搞上去,先把知識產權保護放一放;為了把地方財力搞上去,先把房地產的健康發展放一放;為了把共享經濟搞上去,先把城市環境的保護放一放。總之,每當遇到針無兩頭利的時候,往往放棄一頭,只抓另一頭。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然成為中國不少地方的習慣做法,結果在取得經濟發展的時候,也給發展後的社會留下了不少後患,給中國的國家聲譽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有鑒於此,外賣經濟目前出現的問題,不應該繼續熟視無睹,也不能因為功績是主要的,就忽視不好的一面。否則,前面提到過的,那些顧此失彼的前車之鑒,還會再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導致不可挽回的經濟、政治和國家形象損失。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