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兩熱點 美國寫劇本?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全球各地民眾的反戰大遊行。美聯社

美國近幾年來把中國當成頭號敵人。網絡圖片

前《南華早報》資深專欄作家維塔奇(Nury Vittachi)撰文指美國煽動中國發動戰爭。網絡圖片

網絡流傳的圖片顯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國已經形成網狀包圍中國和俄國。網絡圖片

西方媒體渲染中國入侵台灣,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網絡圖片

俄烏戰事全球矚目。美聯社

(文:記者王慶偉)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全球關注之際,也觸動不少台海關係關注者的敏感神經,陸續冒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疑美論」、「棄台論」等各種言論。在這情勢緊張升高時刻,一篇2021年12月發表的文章再度廣泛流傳。該文《戰略家承認西方正在煽動中國參戰》(Strategists admit West is goading China into war)由前《南華早報》資深專欄作家維塔奇(Nury Vittachi)和地緣政治風險分析師海尼斯(Phill Hynes)共同撰寫,詳細分析美國一直煽動中國大陸對台灣發動戰爭。

兩位作者談到美國為何要煽動大陸對台灣發動戰爭時稱,此舉和煽動烏克蘭加入北約相同,有多個原因。一是在相關地區引起戰爭、激發動盪不安,然後讓風險資金流入美國,以解決美國目前最需要的通貨膨脹問題。二是中國會帶領亞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趨勢不可擋。美國要維持美元霸權地位,勢必要阻止或打擊這個形勢。三是在煽動、打擊之中,以龍頭大哥的角色,展示軍事力量,拉攏親美國家成為盟主,鞏固更大的力量。四是挽回總統拜登低下的民調支持率。五是製造敵人,以團結內部矛盾勢力。

文章指出,美國與英國和澳大利亞密切合作,結成「澳英美聯盟」(AUKUS),就是促使中國發動他們希望的對台戰爭——不斷戳戳這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目的是迫使它發射第一顆子彈,然後用它把中國描繪成好戰的主角,世界其他地區必須聯合起來反對的惡霸。文章強調:「美國正在推動另一場災難,這一次是通過一個被脅迫的聯盟,來打擊假想敵人。」

兩人指出,美國一直招惹中國大陸,希望能激怒北京,逼大陸先動武,然後藉機回擊,引發戰爭,目的是打亂中國進入世界強權擂台的進程,保障美國霸權,最能挑動中國神經的,莫過於台獨,於是挑起台灣海峽戰火,成了美國的重頭戲。

美國媒體輿論戰

兩位作者指出,西方媒體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媒體對美國一系列越來越明顯的侵略性舉動輕描淡寫或視而不見,或發起輿論戰,讓許多國家、人民沒有機會認識中國,在不了解事實真相、以及大量假新聞之下,加強了對中國的仇視。除了抹黑中國外,現階段輿論戰包括以下三點關鍵作用。

一、對美國咄咄逼人的舉動,視而不見。主要事實包括:軍艦在中國門口徘徊;在台灣海峽耀武揚威;美國官員乘坐軍機在台灣降落;製造虛擬的「台灣領空」,造成中國「侵犯」台灣的假象;秘密提供軍事顧問,並加以掩蓋;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以國家的地位邀請台灣參加民主峰會;其他偏離軍事和外交協議的現狀。

二、將完全可預見的,中國「反對台灣獨立」的聲明,描述成「令人震驚的侵略性」行為的證據。而所有中國觀察者都知道,這是中國幾十年來一直沿用,一字不改的聲明。

三、媒體對「香港」、「新疆種族滅絕」、「西藏」、「台獨」、「中國要侵略澳洲」等新聞,加以誇大和傳達錯誤信息。

他們稱,多年來,西方媒體一直在讓世界為這場衝突做好準備。美國鷹派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資助亞洲的異議人士,並與西方媒體合作,製造香港、新疆、西藏和台灣人民希望從中國大陸獨立的印象;儘管絕大多數調查顯示這不是事實。

作者指出,這些想像、虛假、不實的「獨立要求」對於這一進程的下一階段是必要的:將中國推向一場只能被描述為對台灣進行的一場虛幻的有限戰爭;一個目標是實現削弱中國和東盟的更大目標。

準備戰爭

與中國的戰爭或「即將發生的衝突」已經在多個論壇和出版物中討論,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國防戰略作者之一科爾比(Elbridge Colby)2021年9月出版的書《否認的策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 它認為,與冷戰軍備競賽不同,將台灣緊張局勢升級為衝突給了美國獲勝的機會。

科爾比指出,中國最終將贏得一場軍備競賽,中國正在變得比美國更富有、更強大。 並且「經濟可能是最關鍵的,嚴重帶給美國壓力,因為美國經濟是軍事實力的最終來源」。相反,美國可以將中國推向台灣問題的有限衝突,媒體將中國描繪成霸凌者,將美國描繪成白衣騎士。如果做得好,這場小規模衝突將使世界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反對中國並站在美國一邊。

他指稱,西方媒體的合作夥伴已經完成了很多這些工作,他們將新疆和香港描繪成被中國破壞的地方,並暗示那裡擠滿了渴望美國治理模式的民眾。這一戰略得到了其他美國鷹派的極大興趣和支持。

科爾比認為,在台灣挑起有限戰爭是值得的,因為「亞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趨勢,不可阻擋」,「以這種速度推進,西方會被拋在後面」,「中國必須被遏制,國際媒體必須參與這場最大的媒體戰」。

戰爭死人符合美國利益

美國國防記者魯西諾斯(Aris Roussinos)在總結科爾比的書時寫道:必須激怒中國,使衝突升級,中國「必須盡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地進行打擊」,這樣中國就永遠是侵略者,「科爾比進一步敦促美國不要為潛在的平民目標提供防空系統,理由是『附帶損害』會激起公眾對中國的憤怒,這是贏得戰爭所必需的。」

魯西諾斯指出,科爾比在書中用「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指台灣人民的死亡),是美國的公關妙招。科爾比建議美國不要為可能的民間目標提供防空系統,原因是,攻擊民間目標,將激起公眾對中國的憤怒,這將迫使中國戰爭升級,造成人民死亡,符合美國的利益。代價只不過是犧牲台灣人的生命,換取美國再次偉大的機會是絕對值得的;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戰略計劃,就是用台灣人的血肉,換回美國在亞洲及世界的地位。

雖然科爾比的書《否認的策略》在2021年9月出版,但很明顯,它背後的思想已經在美國政府部門流傳了好幾年。科爾比是前總統特朗普2018年國防戰略的主要作者。科爾比在書中就提到,建議將日本和印度等美國盟友拉入美國團隊以遏制中國,並與澳大利亞、越南和其他鄰國簽約。這些建議今天已經成為現實。

切香腸/溫水煮青蛙

維塔奇和海尼斯的文章還稱,在西方媒體將中國描繪成侵略者的同時,了解國際事務的人都可看出美國正在採用「切香腸」政策(Salami slicing, 等同於人們常說的溫水煮青蛙)。一些觀察家說,美國的一連串挑釁是一種「切香腸」的策略。挪威東南大學教授格倫·迪森(Glenn Diesen) 認為,「切香腸戰略,對北約擴張主義參與者來說,是一個極有吸引力的選擇。北約追求有限和重複的擴張,以逐漸創造新的現實。」這種策略可避免對手和盟友抗議或反對。因為抱怨可能被視為杞人憂天,而指責會被認為言過其實。

亞洲成為世界經濟力量中心

維塔奇和海尼斯指出,西方列強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當然想破壞中國的穩定,讓中國的發展和世界地位倒退幾十年;但這只是更大目標的一部分。他們覺得有必要這樣做,主要是因為西方列強已經認識到亞洲將很快成為全球經濟力量的中心。這代表著要確保亞洲被在世界另一端的美國為盟主國,而不是由亞洲人自己作為鄰國共同努力;而美國主導和控制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他們稱,西方大國要起草所謂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並結合親美國家、甚至結盟,以確保它們的主導位置,而亞洲的協商民主,則被視為「專制」、「極權」。

有意見認為美國和西方的切香腸戰略,是右翼的好戰(Warmongering)計劃。兩人也同意這這一點,只要看美國出兵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往績,在長期戰爭災難中,這幾個國家到今天仍有無數人在受苦。兩位作者指出,最可怕的是,目前煽動中國參戰的企圖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得到了兩黨的支持。

回顧美國從1783年立國至今只有二百多年,但美國二百多年的歷史就是二百多年的戰爭史,所參與的戰爭和對外軍事行動二百多次,平均每年要進行一場戰爭,其中有三場戰爭在中國周邊:越戰、韓戰、阿富汗戰爭。

俄烏戰事爆發之後,各方指責、評論不斷,其中有一句評論是:如果美國真的要烏克蘭和平,拜登大可說:「不准烏克蘭進入北約。烏克蘭應宣佈中立。」相信就可以讓俄國立刻撤軍,化解這場戰爭。但美國不但沒有這麼做,還支援烏克蘭資金和武器,同時逼北約國家表態、配合軍援烏克蘭,更不斷責怪中國不去勸和,也可從中看到美國好戰的面目。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