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風眼的營商環境因素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

新冠疫情令香港營商環境飽歷風吹雨打。撇開疫情,過去一段時間香港在地緣政治局勢、自由貿易、法制等方面,其實也處於風眼之中,打擊外資企業駐紮香港發展業務的信心。踏入二○二二年,不妨透過了解外資對這些營商環境因素的評價,探討如何維持香港的競爭力。

對此,統計處每年進行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便甚具參考價值。該統計調查搜集外資駐港企業的數據,並要求它們選擇香港作為設立其分支地點的多項營商環境因素,作出評價。

智經翻查上述統計調查二○一二至二○二一年的結果,發現「政治穩定及安全性」、「自由港地位」、「法治及司法獨立性」及「員工的生產力」,通常排行在外商選定營商地點最重要因素的第四至七位。

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營商優勢近年在港頻頻捲入社會爭議,動搖外資企業信心,他們對各個因素的評價,分別在長中短期出現明顯下滑。社會該如何應對,值得關注。

一:外圍政治風險難控 信心十年間漸減

若一個地方政局動盪不安,政府未能有效管治,投資隨時因而蒙受損失,自然會令外商卻步。二○一二年有六成外資公司認為「政治穩定及安全性」對香港有利,去年僅錄得二成六,大跌三十四個百分點。數據更反映外資並非因二○一九年的社會動盪一朝失去信心,而是在過去十年逐漸減弱。

猶幸,相關比率於去年終止跌勢,按年回升一個百分點,是香港重新出發的好徵兆。但要全面恢復企業對政局的信心,香港仍需探究破壞他們觀感的遠因,對症下藥。

社會亦要明白,部分打擊外商信心的原因,並非香港的控制範圍。中美鬥爭下,靠「吃四方飯」起家的香港,無可避免成為大國角力的磨心。故此,香港在致力重建外商對本地政治環境信心的同時,也需要密切留意外圍政治風險變化,做好風險管理,並專注增強其他優勢吸引外商。

二:法治及司法獨立 現中期信心危機

法治及司法獨立是吸引外資到港營商的關鍵優勢。香港法律制度完善,訂有嚴謹的商業法及財產法,法官亦獨立於行政和立法機關。

不過,認為「法治及司法獨立性」有利香港的外商比率,二○一七年起呈現顯著跌勢,比率由五成六拾級而下減至三成二。近年每當有法庭裁決不符合某些政治傾向,社會便有公眾、傳媒或政客不論法官判案理據,質疑法官或司法機構的獨立性。此等無理指控,會破壞公眾對法治和司法機構的信心。

要鞏固市民以至外商對法治的信心,整個社會必須尊重法治精神,政府和司法機關亦應恪守制約與平衡原則,法官斷案不受個人偏見或外界不當影響。

三:自由港觀感短期變壞 須打好國際貿易關係

香港是自由港,進出的貨品毋須繳付關稅;香港又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同時積極參與多邊貿易協定,方便香港貨品和服務進入外地市場,有利企業節省經營成本和開拓海外市場,故自由港地位受到外資企業所重視。

外資駐港企業認為香港的「自由港地位」有利營商的比率,十年內長期平穩,二○一二至二○一九年間在五成九至六成四水平橫行,每年上落幅度不多於四個百分點。唯獨二○一九年開始跌幅擴大,連續兩年降六個百分點,至去年的四成七。

外資短期觀感變壞,需靠政府致力維護自由港政策,並以實際行動說服外商,包括盡力爭取加入更多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幫助香港貨物及服務以更佳條件,進入內地與國際市場。

四:疫情下遙距辦公成挑戰 需加強員工數碼技能培訓

以上三項風眼中的營商優勢,均不同程度地受外圍影響。與之相反,眾多外資看重的營商優勢中,「員工的生產力」可算本地最有能力掌控且外資評價最穩定的一項。認為香港的「員工生產力」有利營商的外資企業比例,十年內大部分時間在約五成至五成半的區間橫行,獨在去年跌至四成三。

疫情下,企業須採取遙距或混合辦公和營運模式,令團隊溝通合作、員工網絡系統連接等面臨挑戰,影響員工的生產力。對此,企業應投放資源,加強資訊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增強員工在科技知識和數碼技能方面的培訓,以提升整體生產力及競爭力。

近年穩定政局、自由貿易、司法獨立等營商因素,在港連連捲入爭議,打擊外資企業信心,當中雖涉及一些無法在本地層面應對的外圍因素,但港府仍可在力之所及範圍建立優勢,並加強解說,爭取信任。

踏入二○二二年,疫情和環球時局仍然多變,無論是政府、商界和個人,都要保持沉著,鞏固自身可控優勢,維持競爭力。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