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在即 萬眾期待

(張學修 香港) 

近來香港市民最關心、最期待的通關事宜,終於有了進一步進展。一方面,內地專家小組上周訪港視察三日,對香港政府的各項防疫安排表示滿意。另一方面,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率領多名官員於二十五日前往深圳與內地衛健委專家舉行第二次對接會議。

會議過後,內地專家確認香港已具備通關的條件,「小通關」僅餘下具體執行的技術安排,包括創科局即將公布實名制「香港健康碼」,以及與「安心出行」對接等詳情。年底將近,港人無論是在商務還是恩恤方面都更逼切需要回內地,不少民眾在表示期待的同時,也希望香港政府加快工作進程、盡可能縮短籌備時間,畢竟通關的相關準備工作已經耗時太久,已給市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籌備時間愈短愈好。通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的籌備工作,日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就已表示,香港已步入「有序通關」的落實階段。既然如此,愈快籌備好,滿足內地方面的要求,自然就能愈快實現通關。一方面,「港版健康碼」必須盡快地推出,並向公眾告知具體的使用和對接方法,其實政府早在去年就已研發好,卻瞻前顧後遲遲沒有推出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慢了通關的進程。

如今既然香港已得到內地專家的肯定,政府要牢牢把握住機會,全面完善好事前準備工作和機制。另一方面,根據目前資料來看,屆時通關後,申請者需要提交相關資料以便審核,例如內地公司或家人的住址,這意味著資料審核將是一個大工程,政府應當提前做好準備,事先安排人力、物力進行跟進,安排好口岸管理,以防通關後因準備不足而衍生各種亂象。

通關時間愈快愈好。如今兩地疫情已經受控,香港的本地個案亦持續清零,僅有零星的海外輸入個案,雖說現在出現了「Omicron」變種病毒,但專家已經表示,並未出現社區傳播,對通關尚不會造成影響。香港經濟受疫情影響已久,許多在內地有業務的港商已經快兩年不能回去談合作,一個個「望穿秋水」,卻始終望不到通關的盡頭,有部分港商為了生意,逼不得已也只能回去忍受漫長的「14+7天」的檢疫。接下來有聖誕、元旦、農曆新年幾個大節日,香港市民們更加逼切地希望能夠能和內地的家人團聚,有必要盡快通關,不僅是完成市民心願、為港商帶來便利,更是為接下去有序通關後香港本地旅遊業、零售業等復甦做好準備。通關的日子必須愈快愈好,倘若香港繼續故步自封、劃地為牢,顯然與當下的民心民意背道而馳。

通關名額愈多愈好。初步的「小通關」自然會設置限額,市民理解,但是政府也不可過於保守,應該盡力爭取更多的名額上限。廣東省有兩萬多個港商,加上以恩恤為由到內地的巿民,可達到三萬至五萬人,如果名額太少,通關則不足以解市民和港商的「燃眉之急」。尤其已近年底,商務繁忙,港商更需要回內地親自處理合同、審批項目,更要著手準備新一年的採購與安排等。因此,政府在名額方面,不能滿足於每日一千個,必須盡量爭取惠及更多港人。

此外,在申請及分配機制,亦要有周詳的考慮,確保名額的分配公平公道公正,不會有倚重性,讓所有滿足條件的申請者都有機會輪到,避免讓外界誤以為「小通關」只為方便富商巨賈。

可以說,香港與內地能否恢復通關,是香港明年經濟的重要因素,而即將到來的「小通關」,是明年能否盡快全面通關、恢復正常的重要一環。對此,特區政府應當堅定防疫立場,繼續保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政策,為通關創造有效、健康的環境。同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香港背靠國家的特殊政治和經濟地位,要看到香港與內地通關的價值所在,在通關問題上盡快籌備、規劃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爭取盡快與內地通關,邁出重要的一步,不可再等。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