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電影《梅艷芳》

(霍詠強 香港)

電影《梅艷芳》和她本人一樣,同樣帶著不少的爭議,因為跨度很長,由1969年寫到2003年,有點浮光掠影的感覺,普遍評論都認為不夠深刻,也淡化了一些爭議性的,例如「掌摑事件」現實裡演變成案情非常嚴重的黑社會仇殺。然而用真姓名寫的人物傳記,以愛意和善意為主體,也是合理不過的事情,相比一些塗脂抹粉的政治人物電影,例如那位英國首相,《梅艷芳》最少保持了大程度的真確性。

據說電影還有一個四小時長的「加長導演」版,可以彌補現版本過度逼促的問題,然而如果說要更能呈現梅短促而豐富的一生,或者直接用原版七個半小時剪成10集劇場版更為適合。

出於個人喜好,筆者並不喜歡梅艷芳,但她絕對是個出色的藝人、是香港頂級的歌手,聽聽梅逝世十周年紀念音樂會就會明白,她是連張學友、張惠妹都無法超越的原唱者。事實上,她的背景和成長經 ,令她與同期出道的頂級歌手譚詠麟、張國榮來比較,梅的確更「地道」、更香港。

電影《梅艷芳》寫的也是香港,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前段,六、七十年代香港的霓虹燈影像、以及衣飾髮型重現,的確可以勾起許多同輩人的回憶。整套電影令我最感慨的是梅艷芳頂上失場的葉振棠,和張國榮到夜總會唱歌,梅從小就登台面對這種龍蛇混雜的場面,但她同時也知道現場有來自台灣和日本的客人,所以選唱了通俗的國語和日語歌,贏得在場的一致讚賞。這種善於適應環境、又能表現自己的優秀,本來正是香港的長處,只是今天,這種態度已經失落。

然而最受關注的當然是末段,2003年因為沙士和經濟大幅下滑、資產下跌導致大量負資產,社會各階層都充滿著悲觀情緒,張國榮和梅艷芳先後逝世,更令香港充滿著憂慮帶來的傷痛。

曾經有很多年,筆者會以為2003年會是香港最哀傷的一年,只是更令人觸動的是當2019黑暴肆虐時,那種墮落自殘帶來的傷痛顯然更令人覺得唏噓和嘆息。

所以當然也有些電影評論借機拉上政治議題,因為梅從來不咎表達自己的態度,但是在快評結束前送上一段鄭裕玲在1992年《星夜傾情》訪問梅艷芳的部分內容,她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觀點值得所有人認真地思考;或許我們會一時受情緒和社會環境影響,但是作為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行為和界 應該在哪裡。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