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惡化迅猛 抗擊共識參差

氣候議題近期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加拿大日前連日降下破紀錄暴雨,引發多處土石流、洪水等嚴重災情;中國東北部破紀錄降雪令人憂心等等,都顯示全球氣候惡化迅猛。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的視訊峰會,雙方會中所主張的重點,都提到了氣候議題。就連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被批評發展太空探索業務不如保護地球時,為自己辯護時候也強調在處理氣候問題的投資更多。

在此之前,經過馬拉松談判,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達成了妥協的協議。由於與會成員國各有顧慮,雖然取得同意甲烷減排、停止濫伐森林、中美達成氣候宣言等成果,但同時在印度的要求下,協議文本中「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及化石燃料補貼的字眼,改為「逐步減少」。也因此,有部分環保人士與團體對協議表達失望。

大會主席岑浩文雖然對事件的發展「深感失望」,但他亦忍著淚水告訴與會代表,保護整個協議非常重要。與會者最終接受這份折衷協議,皆因能理解各國之間國情不同,因此對碳排放強度和何時達致碳中和有嚴重分歧。一些深受氣候暖化威脅的島國,為了生存自然支持大幅減碳,而美歐等發達國家花了逾百年時間完成工業化,產業早已過了碳達峰,現時進行能源轉型,對經濟衝擊較小,故倡議較進取的減排目標。但對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不少仍處於工業化初階段,需要大量能源支撐經濟活動,而煤炭發電成本較便宜,所需技術較低,若突然要放棄燃煤發電,改用投資龐大、技術成本高的綠能發電,既不現實,也窒礙其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何中國堅持二○三○年碳達峰、二○六○年碳中和目標不變,印度則提出二○七○年碳中和的目標。

發展中國家早有主張,目前氣候變遷引發的災害,富國要負大部分責任,因為富國遠比其他國家早排碳。發達國家六年前承諾到二○二○年連續五年為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氣候資金,但到二○二一年仍有將近二百億美元缺口,在今次協議中亦只承諾在未來對此議題進行對話,被發展國家批評為「口惠而實不至」。

要守住攝氏一點五度防線,需要各國在包括交通電氣化、碳關稅制度、向綠色能源轉型等等方面做出努力,這一切都需要大量資金才可能實現。各國須言出必行,盡快制訂加快減排行動方案,並按自身國情和承擔能力落實減排。富國更要履行承諾,援助金和技術盡快到位,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鞏固得來不易的氣候協議,否則最終仍是空談。

面對氣候危機,各國坦誠交流、加強合作才是所有氣候行動的關鍵,畢竟對抗氣候變化是每一個地球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氣候變化的影響無人倖免逃脫。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