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 止戈開創文明

今年的十二月七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八十周年紀念。珍珠港事件是影響二戰走向的大事。有人說「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在那個大時代,全球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被迫走向戰場,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從此未曾返鄉,有關國運也出現明顯的轉折。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至今才結束一項鑑別珍珠港陣亡美軍身分計劃。這項計劃透過骸骨鑑證,識別出當年被日軍擊沉的美軍戰艦上三百多位陣亡官兵的身分,對軍屬別具意義。踏入八十周年相當重要的是,讓人們銘記他們的犧牲,也說明戰爭過去超過四分之三世紀,美國仍永誌不忘陣亡將士為國家的貢獻。

然而珍珠港事件有何時代意義?首先,任何國家即使戰略高超、名將如雲、武器精良、兵卒戰技嫻熟,也難以保證能夠所向無敵。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雖擊沉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戰艦,德國以閃電戰佔據法國、驅趕數十萬英軍,但在民族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激發出的精神力量難以估計。美國羅斯福總統八十年前在國會發表演說,指出從此十二月七日是「國恥日」矢言復仇,眾志成城,經多年血戰,終於贏得最後勝利。中國經過八年持久抗戰,粉碎了日本關於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狂言,扛起了二戰中的戰略大任。同樣地,英國孤懸海外寧戰不屈,也為未來守住反攻的機會。

其次,珍珠港事件為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太平洋戰爭拉開了序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中國此前獨立對抗日本侵略多年,此事件後,美國與中國加入同盟國,與其他反法西斯的國家並肩作戰。在國際關係詭譎多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第三,根據近年公開的檔案,日本昭仁天皇(即裕仁)戰時侍從長百武三郎的日記清楚地表明,裕仁支持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及隨後入侵亞太地區。其他記錄還顯示,他在戰爭開始後呼籲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並對日本的戰果感到滿意。而裕仁對二戰的責任也重新受到檢視。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悲劇不再發生。上自天皇下至販夫走卒,如果都能對開戰後果更謹慎,能否避開生靈塗炭的浩劫?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整軍經武,一九○九年的就曾以美國為假想敵,計劃於馬里亞納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之間海域戰鬥,只是後來改在珍珠港開戰。美中日三國關係長達數百年,中日交流更長達上千年。這三個國家曾經為敵也曾為友,彼此關係也曾亦敵亦友,非敵非友。如何跳脫各自立場,思考不同國族的立場,考驗著這一代人的胸懷。

美國文化、中華文化、大和文化在歷史上曾經璀璨也曾暗淡,各有其支持者及反對者,如何將文明的力量,貢獻人類的未來,不枉其文化的基底。希望前人的犧牲有意義,後人在此基礎上,為追求和平繁榮留下見證。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