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崛起重創外資超市

部分專櫃隨沃爾瑪一併撤場。

  (星島日報報道)外資超市在內地輝煌了二十年,但從二〇一六年開始,市場佔有率逐步被網購、電商企業搶去,加上鋪租、水電、人工費用不斷上漲,經營情況普遍每況愈下。近年,多家外資零售企業紛紛退出中國,留下來的外資超市則試圖尋找本土合作夥伴。

  外資大型超市在中國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受惠開放政策,外資超市搶灘中國市場的「起步期」(一九九五至二〇〇三年);外資超市享經驗與資本雙重優勢的「擴張期」(二〇〇四至二〇一一年);電商崛起後的瓶頸期(二〇一二年至今)。

  過去十年,電商崛起給予外資超市致命一擊。據管理諮詢公司貝恩統計,內地電商的滲透率從二〇一四年的大約四成,增長至近年的八成,而實體超市市場份額則連年下滑。

  此消彼長下,近年英國樂購、韓國樂天瑪特、韓國易買得等外資零售企業紛紛退出中國,留下來的則紛紛尋找本土合作夥伴。如沃爾瑪與京東合作,樂購被華潤入股,德國的麥德龍把中國區業務出售給物美集團等。

  新冠疫情之後,內地零售的新技術、新物種、新玩法不斷湧現,資本不斷湧入,跨界化和社區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人們的消費方式再次被顛覆,令本已水土不服的外資超市的經營更加困難。

  有分析認為,外資超市的成功源於它的早期經驗和資本優勢,以及中國零售業政策的不完全開放;它的失敗是因為當國內「學生們」學成出師後,對零售市場大幅革新,外資商超卻止步不前失去先機。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