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官民對話 杜絕政府死穴

(黃以謙 香港)

國慶期間,中聯辦動員走入基層社區跟市民互動,並收集了大量民意給政府參考。此舉也凸顯了特區政府「離地」乃其施政的一大死穴。由政務官主導的政府,雖然有著國際級的策劃及執行能力,但卻始終不懂和群眾交流,更經常摸不清市民的感受和看法。結果,任何稍為具爭議性的政策,無論官員如何努力去進行諮詢,在政策出爐後都會引來群眾詬病。施政者最後只有「議而不決」或「逆民意而行」兩條路可走。這樣的政府施政又怎可能會暢順呢?

香港雖只是彈丸之地,但市民鮮有機會跟問責官員面對面接觸。另一方面,有心聆聽民意的官員,也沒有有效渠道去落區聽取草根民意。個別有心有力的官員縱使不斷出席各種社區活動,但是收集到的有用民意卻仍是有限。在現今制度下,官員在政策醞釀期會諮詢各委員會、利益團體和持份者,卻沒有一套有效的機制去諮詢市民用家。因此,官員雖然掌握政策的客觀利弊,但對群眾的主觀感覺卻是一知半解。

踏入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來屆政府有必要構思嶄新的方法去建立官民對話。首先,問責官員必須懂得與群眾溝通,更需要花多些時間跑社區聽民意。尤其是副局長和政治助理,更應專責去收集民意和講解政策。因此,這些職位由具選舉經驗的人去擔任,應該比公務員或學者更為稱職。

另外,政府可以仿效新加坡「民眾俱樂部」的模式,投入資源把區內的社區會堂擴充成官民互動的基地。新加坡的「民眾俱樂部」除了舉辦大量街坊活動,也是一個官員跟各階層的老百姓接觸的場所。新加坡的部長同時是國會議員,他們會經常在自己選區內的「民眾俱樂部」和市民舉行不同形式的互動,藉此聯繫自己選區內的選民。如果香港也在十八區有多個此類設施,由分區委員會負責統籌,大搞活動之餘也可以發放官方訊息。同時間,我們的問責官員也能經「民眾俱樂部」跟老百姓互動,面對面聆聽他們的意見,必定更能了解市民的感受。

民選區議員是草根民意的專家,不但不應該被取締,來屆政府更要對他們加倍看重。地區內其他掌握民意的社區領袖(如法團、互委會代表)和區內服務的專業人士,也應收納入新組成的區議會,以便能更全面地反映民意。到時候,區議會便可以擔當政府部門的民意顧問,就地區上落實行政措施事宜出謀獻策。同時,政府要規定每個政府部門也必需委任大量區議員進入它們的諮詢委員會,杜絕以往民選區議員甚少參與政府施政的情況。

官民溝通不暢順不但嚴重地窒礙政府施政,也是回歸後社會矛盾的一大成因。我們需要盡快研究一套\xf9痡`機制去做好地區諮詢,好讓特區政府能真的做到「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