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園徵才 改革延續性受矚

美國高等教育在招聘大學教員時對於族裔之間平等對待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是呼應社會的需求,但同時也激發兩極意見的對抗。其實,現在大學招聘教職遇到的要求,類似過去數十年推動平權法案面臨的爭議。

如果說教育影響到一個家庭及族裔社會流動,大學在招聘教員也影響到文化社會的發展。以康奈爾大學等學術機構最近二十五個徵才廣告為例,超過九成註明除了專業條件之外,還需要一份「多樣性、公平和包容性」聲明,描述申請人如何從教學、研究和服務促進公平、包容和多樣性的努力和願望。看似無可厚非,執行起來仍存爭議。

以加州柏克利分校為例,在二○一八到一九年度,該校還沒有看申請學者的學術成績,光是在「多元、平等、包容性聲明」這關,就刷掉百分之七十六的申請者。一位在業界內頗有地位的物理學教授兼主席,分享白人男性「博士後」候選人找不到面試的機會,或者是得去上課學習如何寫符合要求的所謂實踐計劃,這讓這些「博士後」痛苦,而身為他們師長的教授也無能為力。保守派有人認為,這不僅是形式審查,而是就業障礙。

再以研究經費撥放為例,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近日宣布為早期職業研究人員提供十二億美元的學術補助經費,目的在縮減種族差異,由於反歧視法禁止以種族和性別為由取消申請人的資格,因此將根據申請人「對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的承諾」來篩選。然而,就某些立場保守的學者來說,這就如同要做出類似政治性的宣誓,才能獲得學術研究經費,令某些保守派感到不安。

回過頭來看大學校園的現況,過去加州理工學院是一個以選才為導向的重要學術機構。今年大幅增加了非裔、拉丁裔、原住民及太平洋島裔等「歷史性的少數學生」的本科生及碩士班。但從保守派的角度來看,過度以膚色而非才能招生,將減少學術的活力。

從上述這些例子來看,增加對於平等的要求是好事,但如果執行起來讓傳統保守派不安,進一步引發對立,將演變成主流媒體火線焦點。在意識形態對立下,兩黨爭拗不同的觀點也變得更對立。其實,美國為少數族裔提供的希望、機會和保護比歷史上任何其他社會都多。亞裔乃至華裔站在十字路口,採納何種主張,也為未來的發展埋下伏筆。

在美國高等學校選才的政策,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即使是立意良善如果未考量到負面效應而往極端發展,或者在兩黨更替之後,舊的政策捲土重來,徒讓師生莫衷一是。過去幾年大學招生,不同主張來回的角力就是一例。如何讓政策更具延續性,考量更宏觀,將可以避免執行後反覆倒退的窘境。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