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專家謝弗: 「美中貿易維持現狀 美企資源多元規劃」

爾灣加州大學國際貿易和經濟法專家Gregory Shaffer教授。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尚穎洛杉磯報道

爾灣加州大學(UCI)國際貿易和經濟法專家謝弗(Gregory Shaffer)教授日前接受本報記者訪談,就目前美中貿易爭議及走向進行了分析解讀。謝弗認為,儘管存在不確定性,但美中貿易關係會維持現狀。中國仍然是有影響的出口大國,美國企業搬離中國,類似於迫於形勢的投機行為,是資源多元化策略的選擇。

謝弗教授表示,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和緊張關係是從特朗普政府時期開始,即使拜登政府執政以來,並未取消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措施,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及其美中關係仍然不確定,處於動盪之中;或在形勢驅動下,也可能會更糟糕。他解釋,我們關注到,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和策略,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時期保持一致,基本沒有變化。原來特朗普的美中貿易政策,現在也是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關稅制裁仍然一樣,而且,與中國策略性的競爭對抗似乎更趨於強化。雖然拜登批評特朗普政府之前咄咄逼人的做法,但似乎繼續嘗試通過貿易壁壘和其他懲罰措施應對來自中國作為新興大國日益嚴重的經濟和安全威脅。

對於美國在華企業搬離中國的趨勢,謝弗教授認為,這些做法類似迫於形勢的投機行為,因為中國仍是有影響力的製造大國,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搬離策略和做法在實踐中是否一如所願行得通行得好,有待時間檢驗。消費商品的生產是否真的已經從中國轉向其它國家和地區,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有其它的可能性。但他相信,搬離公司應該不會放棄在中國的生產供應,應該只是策略性趨向於資源調配的更加多樣化。因為美國企業其實也在顧慮目前形勢的諸多不確定性,為此應對於資源多元化的策略。謝弗直言,最大的不確定性是特朗普總統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回歸,再次執政恢復權力。到時候很可能一夜之間再次發生很多政策的變化,包括與中國的貿易戰加劇,加增關稅,也可能經過談判保持穩定或者情形像以前一樣跌入谷底。但無論是目前的拜登政府或特朗普重新執政,也都會傾向於資源多元化的選擇。

但他認為,儘管貿易戰並沒有明顯的改善,中國仍然是世界主要的商品出口國,也仍然是美國最主要的消費商品進口國。目前國際物流成本大漲,美中貨運物流延誤情形嚴重,美國民眾擔憂購物季或聖誕節到來或出現生活消費商品短缺的情形。謝弗分析,這並非中國不向美國出口商品,主要是美國港口遭遇的瓶頸困境,物流不暢。主要與COVID-19疫情影響造成的港口貨船擁堵,工人短缺,進而惡性循環造成美中貨物運輸成本大大增加有關。因為疫情開始後,國際貿易公司一度減少進口貨物,但COVID-19疫苗緩解疫情以來,又開始大量增加進口貨物,一時主要港口擁堵,卡車運輸和碼頭工人短缺,大量貨輪滯留等待。這樣的情形不僅僅是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全世界貨運港都面臨類似的狀況。這些與美中關係緊張無關。不過,看到市場的不確定性,商家也在嘗試資源來源渠道的更多元化,考慮是增加與中國的貿易?或是對中國產品採取更多貿易措施?

謝弗教授建議,美國在多邊體系關係中,應該展示自信的一面,在確保消除國家安全顧慮的前提下,推動務實的解決方案,建立多邊貿易,同時,維持美中關係的某種平衡,不僅是中國,也包括世界上的其他貿易夥伴。對他來說,穩定更重要。需要確保每個國家都有自由保護自己免受外部政策的影響,為雙邊和多邊談判保留更大的空間,所以,需要在多邊體系的保護傘下進行。他肯定拜登政府整個3萬億的基建預算計劃是務實的推進方案,可以推動和保護產業從COVID-19疫情影響中恢復,包括保障為疫情期間失業的工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