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大公司壟斷市場 牧場主自建工廠加工

本報訊

養牛業在1970年代出現合併潮後,現在4間公司佔據了全國超過80%的牛隻屠宰生意,肉類加工公司擴大了議價能力之餘,也使牧場處於弱勢,因此利潤極其微薄。有牧場不滿現狀,開始聯合同業共建加工廠,藉此奪回主動權。

美聯社報道,聯邦政府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在1970年代為食物每消費1元的話,牧場可分到35仙,但如今比例已跌至14仙。對此內布拉斯加的牛農肯普(Rusty Kemp)埋怨,同行之間已經投訴30年不果,現在只能自起爐灶,因此多名牧場主已經集資超過3億元,一起興建牛肉加工廠房。機緣巧合的是,農業部正採取連串措施鼓勵牛肉供應多元化,為牛農開創了有利條件。

縱然大環境有利,但挑戰也不容忽視。分析表示,大型機構憑藉規模優勢,可以控制成本,壓低牛肉零售價,因此牧場主能否提高收入的關鍵,在於提高牧場主的利潤時,自己也保持財政穩健。據悉,現在1頭1370磅的牛隻平均可賣1630元,利潤由屠宰場、飼養場、牧場主攤分,但牧場主往往養牛時間超過1年,因此成本最高。

得到牧場主支持的公司「可持續牛肉」(Sustainable Beef)承認,公司營運確有難度,但投資者依然有信心,相信業務可有作為。

全國屠宰牛隻的市場現由嘉吉(Cargill)、JBS、泰森(Tyson)和全國牛肉包裝公司(National Beef Packing Company)瓜分。打算集資的牧場表示,他們的目標並非要取代龍頭企業,只是希望改善現況,為自己和工人謀取更好收入,同時減少行業人員流失。為了爭取更多生意,聯盟將會向本地和國際推銷產品。

打算在愛荷華州興建廠房的東主滕延格表示,小型廠房在1970年代也能賺錢,只是部分人為了提升利潤加入規模較大的集團,現在他希望能夠改革體制,促進行業發展。

即時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