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 該為教師減負了

(小小雨 中國)

「雙減」政策落地已一月有餘,作為一名處於風口浪尖的一線中學教師,親戚朋友見面總會關切地問一句:「雙減」對你們學校影響大嗎?學生真的能減負嗎?

從實際成效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初中學生的作業量明顯有所減少。多數學校的課後服務分兩檔,第一檔課後服務期間,學生基本能完成作業量的70%,部分學校的第二檔課後服務安排也充分體現五育並舉,文藝、體育、科技、勞動一應俱全。放學回家後和周末,很多學生更多地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選擇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參與志願服務,陪伴家人朋友。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許多層面的焦慮也有所減輕,比如工作日接送孩子的時間衝突,回家輔導作業的親子矛盾,課外培訓班的經濟壓力等等。不少家長表示,明顯看到孩子比以前更快樂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變得相對輕鬆一些。

學生減負了,家長減壓了,然而承擔著雙減任務的主要群體——教師,正默默承受著一些「煎熬」。

一個月來,各校的課後服務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家媒體也在大力宣傳課後服務中的樹典型舉措,比如,人性化的按天預約服務,分層次的課後作業輔導服務,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特色社團服務,為學生提供晚餐並校車送回服務等,一派孩子其樂融融,家長放心安心的和諧畫面。殊不知,老師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典型,有些欣慰的同時卻又感到惶恐,心底的吶喊是:天哪,這都要「卷」嗎!

僅從最基本的工作時間來看,從早自習到課後服務結束,部分老師的在校工作時間接近12小時,工作量呈直線上升態勢,每天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除了好好保重身體外,如何化解心理上和情緒上的疲憊成了當務之急。

誠然,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老師的職責所在,「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情懷也是每位教育者站上講台的初心使命,雙減強化了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生期待的燃眉之急,但老師們教育的熱情卻不該被超時超量的工作和壓力而消磨、透支。教師是雙減的主力軍,他們的後顧之憂更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教師之憂來自何處?從個人親身經歷和觀察來看,主要有二:過長的工作時間和過多的非教學工作,因此教師群體是否也能擁有雙減——縮減工作時間,減少非教學任務。

在此,以筆者身邊普通主科老師一天的作息為例,這位老師的工作量是班主任兼帶兩個教學班,基本安排如下:

7:00,到校;

7:30,管理早自習;

8:00-9:30,上課,批改作業;

9:30,管理學生出操;

10:00-11:30,上課,處理班級事務,課間找學生訂正和談心;

11:30-12:00,午餐、管理班級午餐,有時還要參加各種學校會議(備課組、年級組、教研組);

12:10,午自習開始;

13:00-16:30,上課、備課,處理班級事務,撰寫德育論文、學科課題報告,利用課間找學生訂正、答疑、談心;

16:30,課後服務1;

17:30,課後服務2;

18:30,離開學校。

這個期間包括晚上到家後,需要隨時回覆學生家長信息,處理班級特殊情況,有時還要準備公開課,撰寫各種論文、報告、小結等。當然,這\xf9媮暀ㄔ]括學校臨時或間隔組織的各項會議或各類班級事務,何況很多瑣碎的事務處理也無法量化統計到這個作息表中。

如今,教師的工作已經遠遠超越教書育人。儘管教師們都明白,課後服務工作是在為學生家長排憂解難,但有時身心俱疲的雙重壓力難免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難免會有一些抵觸情緒,某種程度上教師群體也需要更多關愛。

《人民教育》有一篇報道提到,杭州某學校曾出台硬性規定,為教師精簡大量事務性工作,如:嚴格控制各類會議的頻率,事務性工作布置一律以文本形式精準發放;學校管理中杜絕濫發通知消息,除必要外,各類通知必須精準分組推送發放;各部門不得隨意布置教師撰寫小結、報告、反思等文字材料,提倡不寫套話,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條目清晰;減少教師非教學任務,校園安全、食堂驗菜、學生餐管、衛生檢查等工作通過擴充工勤人員或購買服務實現。其實,就教師的需求而言,這些規定切中了要害,找準了痛點。

當前,各校在制定課後服務「一校一策」時,將教師的權利與保障納入其中的仍不多見,上海的雙減《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支持學校統籌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調休等措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此項提議基本上沒有形成具體實施方案,根據學校教師的平均工作量,要真正實行彈性工作制有相當難度,更需要學校全力支持和智慧設計,如通過錯峰編排,給出輪值服務教師的彈性休息時間;通過「調休條」等舉措,給予教師相對靈活的調整空間;通過教師心理沙龍,為教師提供更專業、更貼心的心理疏導等,此類打造教師幸福工程的典型同樣值得宣傳與借鏡。

此外,《實施意見》還鼓勵各區建立課後服務支持系統,學校可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等參與,豐富課後服務途徑的同時也是為校內老師減負的好做法,例如充分運用學區化、集團化資源共享的辦學優勢,結合家長、社會資源,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課後服務模式等。

當然究竟該如何評價雙減,一個月的實踐經驗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和家長的疑惑與焦慮實際上也依舊存在。據了解,一部分孩子的培訓班從周末換到了工作日晚上,從線下換到了線上,如果算上課後服務,每天學習的時間更長了,負擔並沒有真正減輕。

開學以來,已經有若干位身為學齡前家長的朋友表示焦慮:孩子要上學了,雙減來了,不參加校外培訓,孩子以後能考上大學嗎?儘管如此早的未雨綢繆有些啼笑皆非,但也時時提醒我們,雙減的成功與否和人們在觀念上能否實現轉變有著很大關聯,更與教育評價和升學考試制度的改革有著直接聯繫,這些問題並不是關掉一些培訓機構,開展一些課後服務就能解減的。

筆者非常認同《人民教育》所說:雙減執行好不好,先要回答教師「想不想、要不要、好不好」的問題,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讓教師不只是負重承載者,理順心氣,釐清步調,成為主動推進者,才能推動課後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節錄自觀察者網)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