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捐無異道德綁架

(江涵 中國)

電影《長津湖》大熱,主演吳京成為內地影史票房第一人。一片歡呼聲中,小部分網友開始呼籲吳京捐款,認為其靠這部電影賺錢是「發愛國財」。這種說法在網絡引發關注後,更多網友直接懟了回去,表示這種行為是「慷他人之慨」,典型的「道德綁架」。

網上甚至流傳一份「倡議書」,稱《長津湖》主演吳京及劇組應將全部票房收入捐給志願者老兵。針對這份「倡議書」,許多網友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擊,認為指責吳京的人應該「先拿出自己的捐款證明再說話」,而不是只會用道德去綁架他人。

實際上,吳京被「逼捐」並非初次。2017年8月,吳京主演的電影《戰狼2》大賣,當月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那時就有網友以票房收入可觀為由逼迫吳京捐款。事後,媒體發現吳京早已悄悄捐款100萬,輿論這才平息。半個多月後,吳京才在採訪中表示,對於慈善他一向習慣於低調,「誤會總有澄清的時候,我也不願去自詡澄清。」沉默的善舉往往難以被大眾發現,進而遭到輿論抨擊,名人做公益是否必須高調為之也成為萬千人心中的疑問。

「欲速則不達」,濫用責任感只會讓愛國行動變味。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為網友發聲提供管道,也為慈善公益事業開闢捷徑,人們只需動動手指輸入密碼就能完成公益捐款,一鍵轉發便能幫助災區人民擴散求助資訊。網絡的發達連接了民心,以前無處施展的責任感與愛國熱情得到釋放。網友在自己捐款的同時更加注重輿論領袖的帶動作用,迫切希望能夠通過明星、大V的捐款行動呼籲更多人參與,於是到公眾人物的微博下留言提醒。

這些留言本是一種請求,可不知從何時起,「拜託轉發擴散一下」演變成「你怎麼還沒捐款,是不是不愛國」的脅迫,捐款像是成為明星必須完成的作業,而這份作業一定要高品質完成並交給國民批閱,否則就會被冠以無良明星、不愛國的標籤。

捐款本就是個人自由,「賺了錢就要捐款」之言,無疑是在行道德綁架之實。吳京作為明星,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燈下接受著大眾的審視,網絡輿論對他期待較高本是情有可原。但是,捐款是公益行為,最看重的是個人意願,任何逼迫行為都是無效的。

捐款從來就不是衡量社會責任感的唯一標準,再多的錢也堆砌不出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錢多就得捐」是慷他人之慨,「捐少了沒良心」更是實實在在的道德綁架。

社會公益捐款從來只是提倡與鼓勵,若是強行將善舉與社會責任感、甚至與愛國熱情掛鉤,捐款便成為居心叵測者道德綁架的一把刀,最終只會刺向千萬人的善意。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