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會:延誤封城鑄大錯

英格蘭今年三月第三度封城,期間通往國會的倫敦西敏橋行人稀少。

  (星島日報報道)英國國會周二發表檢討政府抗疫表現的調查報告,批評當局在疫情初期太遲封城,鑄成大錯,是英國史上「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失敗之一」,造成數以萬計的人喪命。報告又指部長、科學顧問群陷「團體迷思」(Group-think),排斥更進取措施,未能及早封城。

  英國國會衛生與科學委員會聽取政府政策、衛生與科學的顧問等五十多名證人證詞後,公布約一百五十頁的報告《新冠病毒:迄今吸取的教訓》。報告主要針對英格蘭的抗疫表現,沒有考慮威爾士、北愛爾蘭和蘇格蘭單獨採取的步驟。報告獲得來自國會三大政黨:執政保守黨、反對黨工黨和蘇格蘭民族黨共二十二名議員一致通過。

  報告指政府「太過狹隘且沒有彈性地」以對抗流感的模型為基礎,並沒有從沙士(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伊波拉疫情等吸取教訓。在疫情初期,歐洲多國陸續嚴厲封城之際,英國政府卻採取低度防疫,鼓勵多人透過感染獲得抗體的群體免疫策略(佛系抗疫)。

  報告並指出,政府以「宿命論政策作風」,在「疫情爆發頭幾周關於封城與社交距離的決定,以及促成那些決定的建議,是英國經歷過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失敗之一」。政府在危機前三個月的策略反映了官方科學建議,即鑑於檢測能力有限,大範圍感染是不可避免的;短期內未有疫苗;並相信公眾不會接受長時間的封鎖。結果,政府只是試圖控制病毒的傳播,而沒有嘗試完全阻止。報告形容這是英國與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都有犯下的「嚴重早期錯誤」。

  當局是根據緊急情況科學諮詢小組(SAGE)科學顧問的建議,政府顧問群「政策慢半拍」,「逐步且漸進地」採取社交距離、隔離和封城等措施,後來證明那樣的做法是「重大錯誤」,造成大量人命損失。英國新冠病毒疫情慘重,去年三月以來近十三萬八千人染疫病逝,不禁讓人質疑英國為何抗疫表現不如他國。

  部分專家批評,部長們與顧問群的「團體迷思」達至危險水平。部長們沒有對科學顧問提出足夠的質疑,導致英國沒有考慮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所採取的隔離感染者、嚴格邊境管制等措施。直到確診急增,國民保健署(NHS)不堪壓力,約翰遜政府才終於宣布封城。報告稱:「民主的問責制取決於當選的決策者,不僅要聽取建議,還要在做出自己的決定之前對其進行審查、質疑和挑戰。」

  就連英國首相約翰遜的前高級顧問康明斯和前衛生大臣夏國賢也向委員會表示,他們不願意反對科學的共識。夏國賢表示,他早在去年一月二十八日已發現,很難推動對無症狀人士進行廣泛檢測,因為科學顧問說這樣做沒有用。他說:「我當時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幾十年來全球科學共識錯誤,但我直覺那是錯的。我非常後悔沒有否決那個科學建議。」

  報告寫道:「當局希望避免封鎖,因為會對經濟、正常的衛生服務和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在沒有其他策略的情況下,例如嚴格的病例隔離、有意義的測試與追蹤和強大的邊境控制,全面封鎖是不可避免的,應該早點開始。」

  英國是全球最早發出新冠病毒測試方法的國家之一,最早於二〇二〇年一月就有測試方法,但五月才在英格蘭推出NHS檢測與追蹤系統,系統啟動初期又「緩慢、不確定且經常混亂」,阻礙了英國應對疫情。委員會批評當局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年未能將其轉化為有效的系統。

  

國際